中国期刊网 专业从事评职称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征稿,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发表等学术咨询服务

网络新闻跟帖对高校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中国期刊网 分类:教育 发布时间:2020-07-01 浏览:0

  摘要:网络新闻跟帖是网民就某些新闻事件在网络空间发表的主客观话语评价体系的总称。网络新闻跟帖具有舆论舆情的导向性、主客观评价的融合性、传播介质的碎片性、泛媒体传播的快捷性等特点。作为一种边缘化媒介产品网络新闻跟帖集成了云算法的技术优势和大数据的存储优势,因而必将对高校青年的功利价值观、消费价值观、慈善价值观和幸福价值观产生影响。规避大数据时代网络新闻跟帖的消极作用、提升大数据时代网络新闻跟帖的正面价值,必须加大对高校青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引导和教育;深度挖掘“舆论领袖式”新闻传播机制;必须发挥网络新闻跟帖的“收音机”效应,引导高校青年养成合理功利主义价值观;大力营造科学消费的跟帖氛围,控制消费攀比性新闻跟帖和“异化消费性”新闻跟帖的转发数量和频率。

  关键词:网络新闻跟帖;大数据技术;青年价值观;数据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3-0108-05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31年,是由厦门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网络新闻跟帖”是指在互联网语境下网民就某些新闻事件推出的全方位评价内容和话语体系的总称。近年来,伴随着云算法的盛行,“网络新闻跟帖”逐渐走进了公众的视野、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作为对新闻跟帖有着强力提取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大数据技术不仅引起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且深刻影响着高校青年价值观的养成和发展。本文由网络新闻跟帖的传播学特点出发,分析网络新闻跟帖对高校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提出了规避网络新闻跟帖负面效用、发挥网络新闻跟帖积极效用的策略。

  一、网络新闻跟帖的传播学特点

  网络新闻跟帖具有舆论舆情的导向性、主客观评价的融合性、传播介质碎片的官媒取向性、泛媒体传播的快捷性等特点。

  1.舆论舆情的双向引导性。关于舆论輿情的走向问题,勒庞曾经提出过著名的“群体偏激理论”。他指出:“群体的特征之一就是摇摆不定,这是因为刺激群体的因素有多种多样,群体总是倾向于满足于某些低层次信息所带来的刺激,在刺激作用下的群体经常会表现得冲动易变。”[1]可见,作为重要社会群体的“网民”对于各种主流和非主流舆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从本质上讲,群体舆论的双向性源于个体评价的不均衡性,当个体积极性舆论评价汇成“群体正向舆论导向”的“大河”之后,整个社会的核心舆论就会发生正面的效用;反之当个体消极性舆论评价汇成“群体负面性舆论集群”之后,整个社会的核心舆论就会发生负面的效用。就网络新闻跟帖空间分配的实际情况来说,虽然跟帖的实际“比特区域”很小而且也会随时刷新,但精品跟帖的舆情引导性还是不容忽视的,处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结合部的人们有且只有吸收正向的跟帖评论,摈除负面的跟帖评价,才能把握好社会主义网络舆论舆情的正确方向。

  2.主客观评价的融合性。数据的相对不可控性导致了网络上出现的评论一般不被大众广泛认可和趋同,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也不会太在意网络新闻的跟帖式评论,大家只是在偶尔阅读到这些评价之后才生发出诸多感慨和心理期盼。事实上网络数据的不可控性肇始于网络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也就是说网民在网络跟帖空间所展示的潇洒文笔、严密逻辑、思想觉悟、政治良善、经营才华、社会穿透力、军事技能、法律技巧和道德修养一般不会被官方机构所直接采纳和汲取,大多数网络新闻跟帖只是存在于非正式的虚拟话语世界而最终流于消解。但客观来说,某些网络新闻跟帖确实对决策者形成了影响并对高校青年价值观产生了双向作用。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由于网络群体对自身判断能力的坚守不会太过稳定导致了网络跟帖中存在着不少情绪化和表情化的语言和符号[2]。网民即时地将读后感抒发出来,可使自身的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但部分群体基于网络空间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不负责任地宣泄负面情绪、发布虚假错误言论,必然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网络上出现的新闻跟帖大多具有主观评价和客观实际相融合的特征,有些跟帖的真知灼见照亮了当代青年心灵深处的“隐晦”,起到了正式新闻评论无法达到的效果;有些新闻跟帖的负面化宣传直接助长了“怪力乱神”现象的流布,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破坏。处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青年必须尽量避开消极颓废思想的影响,多接触正面阳光的新闻评价,走健康生态的知识习得和道德养成之路。

  3.跟帖碎片传播的官媒取向性。近年来,伴随着新媒体深度竞争的加剧,各大主流媒体均采取了“第一时间”新闻报道的采稿规范,对于某些边缘性新闻一律采取“次媒介化”的策略。网络新闻跟帖虽然不具备“核心数据链”的优先传播功能,但对于接收者来说,阅读主流新闻缝隙的“新闻跟帖”不仅可以窥见官方传媒的舆论导向性和政策偏好,而且可以大大节省“眼球”的注视时间和阅读效率。在媒介消费者广泛青睐的视觉氛围里,各种微博式新闻跟帖、微信跟帖式评论、移动客户端跟帖便铺天盖地而来。对于各大传媒机构来说,考量新闻稿件质量的唯一途径就是网络虚拟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也就是“点击率”,当受众频繁点击某条新闻的时候也就是对“新闻跟帖”密切关注的时候。基于此,各大网络信息传播机构往往会抓住公众的猎奇心理频繁制造各种“吸引眼球”的花边新闻,以此来提高网站的知名度并借此放大新闻广告的“晕轮效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上述网络新闻评论会伴随着“微媒体”的流布和“微交易”的盛行而呈现“拓扑性”传播,最终造成了传媒领域越来越多碎片化信息的出现。受网民自身经历、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受众自动转发的新闻跟帖亦逐渐呈现出碎片化的取向。一方面,这种碎片化特点必然导致“网友跟帖评论的精彩程度更甚于新闻事实本身”;另一方面,也暗示着网络新闻跟帖必须借助于官方权力结构才能广泛传播。虽然说网络新闻跟帖是对传统媒体缺乏理论高度和分析深度的弥补并代表着新闻传播逻辑的生活化趋势,但毕竟人们更愿意通过网络新闻跟帖看到某些更为本真的事实,因此碎片化传播的结构取向将代表着网络新闻跟帖下一步发展的主导性目标。也就是说,包罗万象和纷繁复杂的网络新闻跟帖集成为能够被官方机构所认可的程度将是碎片结构化的必然选择。

  4.新媒体传播的快捷性。根据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任何话语体系有且只有经过虚拟传播系统和实体传播系统两层扩散,才能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影响的范围和深度。实体传播系统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口碑效应”“收音机效应”和“权威效应”,而虚拟传播系统则依赖于区位服务器的容量、广域服务器的安全性和数据交换机的运行速度(见图1)。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大数据视域下的网络新闻跟帖给受众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舒适的虚拟平台,使得互联网成为公众传递意见和信息、表达思想和观点、宣泄情感和诉求的重要渠道,这就大大扩展了互联网媒介的渗透功能,从而强化了实体话语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图1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模型

  二、网络新闻跟帖对高校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当代高校青年价值观的养成与大数据技术密切相关。网络新闻跟帖作为云算法和大数据交叉而生的边缘化媒介产品已经对高校青年的功利观、消费观、慈善观和幸福观产生了较大影响。

  1.网络新闻跟帖对高校青年功利价值观的影响。在一个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社会里,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出往往随着资源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资源流通学的角度看,当要素生产率和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两难博弈”的时候,投资机会和赢利机会将会大大减少,市场主体的投资成本会快速增加博弈双方的实体货币财富。一般来说,在没有政府权力广泛涉足的法治主导型市场经济里,“暴富”只能青睐于个体的“禀赋”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种一夜爆出“千万企业家”的异化“赢利模式”几乎是不会出现的。但在政府权力涉足市场经济的境遇里,合作共赢意识就会被“极端盈利主义”思想和“消极盈利主义”理念所取代,此时在潜移默化中嵌入到交易主体心灵深处的“潜规则”就是“要致富先投机”“唯有投机倒把才能聚敛财富”“诚实守信是愚昧的”“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这种潜意识的支配下人们会优先选择最直接和最便捷的盈利路径,于是“坑蒙拐骗”等便大行其道。当上述变态盈利主义思维被镌刻到“跟帖服务器”的“主流地带”并跨际传播开来的时候,当代高校青年的功利价值观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比如網络上出现的“上大学就是为了挣钱”“选专业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考研面试必须找关系”“学校贫困助学金评选的人情问题”“学校班级管理社会化吃喝问题”“有钱才能当上学生干部的问题”等等都是受到大数据网络新闻跟帖影响后出现的负面“教育灾害问题”,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另外,对于近期网络上出现的有关市场功利色彩的“污名化”新闻跟帖问题,我们也要密切关注。比如国家房地产税调整过程出现的“遗产税形式化”问题、营改增环境下物流企业生态位深度优化的“形象工程”问题、国家房地产政策“显性失真”和“隐性政府赢利”的问题、扶贫开发精准化的“区域扯皮”现象、社保基金广泛入市引发的“保险空洞”问题、“有钱人就是真理”的“商人本质论”问题、“挣钱不出力出力不挣钱”的消极颓废型功利主义问题、婚姻恋爱的“利益交换”问题等等都是在“物欲诱惑”和“金钱拜物”理念下滋生的“歧义化”功利主义思维,这些思维模式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必将损害高校青年合理功利价值观的生成和深度养成,其负面效用不可估量。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拓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整体优化,高校青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离散化”功利主义信念,比如在评奖、评干、论文遴选过程中出现的“荣誉—品德”交换现象、“道德底线”的商品化买卖现象、“金钱对伦理的奴化”现象。所有这些非常态教育乱象都是在“变异”功利主义理念支配下的错误功利主义信念,必须加以合理纠正并正确引导[3]。

  2.网络新闻跟帖对高校青年消费价值观的影响。消费是市场最为活跃的流动性行为。近年来,伴随着就业压力、学业压力和养老压力的加大,很多大学生开始逐渐抛弃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开始寻求“急功近利”式的致富模式和“花钱是更好的消费”的交易理念,再加上近期支付宝和微交易“无纸化货币”的流行,更是引发了高校青年“变异消费”观念的外溢。这些消费习惯在大数据的陪衬下愈演愈烈,比如借助于网络漏洞所推出的“口头化”集资诈骗陷阱、以传销为目的推出的强制性“亲缘消费模式”、各种“无纸质合同化”消费欺诈行为、宗法“连带性”借贷消费行为、恶意透支性消费行为、信用卡“无底线欺诈”式消费行为、异化“诱导式”消费行为、虚假性广告宣传式消费行为都是异化消费观念“惹的祸”。异化消费违背了人类自然演化的生活逻辑,刺激了高校青年“变态欲望”的滋生,造成了高校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得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实用型高校专业出现了“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畸变”的消费观念不仅滋生寄生心理和懒汉陋习,而且对人类体质的发达极为不利,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4]。

  3.网络新闻跟帖对高校青年慈善价值观的影响。善良是人格评价中最为基础的成分,对于青年人来说拥有良善的道德修养不仅会利益自身而且会造福他人;相反那些“心地隐晦或邪恶”的青年往往会祸害社会、作贱自身、混乱心智、为害四方。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一些“不善”的行为逐渐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值得一提的是,“邪恶行为”在网络新闻跟帖的平台上大有逐渐扩散之势,这种散播不仅影响到广大社会青年的审美取向和德性修养,而且大大影响了高校青年的良善心灵和慈悲意识。有的高校青年甚至把资助落后地区儿童入学、捐献衣物救助弱势群体、施舍沿街乞讨者和生活中其他慈善行为视为“愚蠢”行为,更有甚者把拾金不昧行为“耻笑”为“愚钝意识”的副产品。显然高校青年中广泛存在的这些“慈悲厌烦”想法必将祸害人性中最为闪光的成分,进而把人的良善根器引入“灰暗”和“堕落”。正如周国平所说:“政府性慈善官僚主义行为、慈善异化性捐助行为、慈善资金非法挪用行为、慈善款项非法流失性行为正在挑战着人类怜悯心性的积极成分并消解着社会的正能量,必须引起足够重视。”[5]也就是说如果高校青年借助大数据浏览到上述类型的新闻跟帖,就有可能对他们的“纯粹心灵”产生影响并不自觉的把他们的慈言善举引入麻木和混沌。

  4.網络新闻跟帖对高校青年幸福价值观的影响。幸福是一种与客观性物质性欲望紧密相连的心理感觉,在较为严格的伦理学意义上幸福与价值观密不可分。比如,人们对当下生活的幸福感就突出表现在对社会宽松环境的认可性评价、对市场经济贸易环境的默许性认同、对人与人之间亲缘关系的和谐性诠释、对大国外交理念的创新性理解、对周边军事态势的稳定性认知、对文化承继性逻辑的正态性体验等多个方面,而所有这些都与政治观念、经济思考、文化体认、外交思维、军事思忖和宗教思考紧密相连。作为主导性的内心体恤行为,幸福价值观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并借助于网络新闻跟帖而加速流布,当这些已经被“审核”的跟帖信息被高校青年浏览之后,必然影响到他们对人生幸福的整体感觉甚至制约他们职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比如,有些高校青年通过大数据浏览到幸福观的物质属性之后就会产生“有钱才会幸福、无钱就是悲哀”的主观体验,这种体验一旦形成就会危害家庭、破坏婚姻、扰乱视听、祸及友情、伤害感情、玷污亲情、淡化国情,而且还会滋生各种“奇形怪状”式的“变态幸福观”,如“吃喝玩乐就是幸福”“游山玩水就是人生”“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明日休”的幸福观、“有钱有房才是真理”的极端幸福观等等。正如叔本华所说:“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因此幸福就是你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动态看法,而各种变态生活习惯则是对幸福观念的最大侮辱。”[6]显然合理的网络跟帖习惯是人生现实幸福的基础,而极端主义的网络跟帖习惯则是人生幸福的“绊脚石”。

  三、引领网络新闻跟帖提升高校青年价值观的策略

  高校要紧密结合大数据和云算法的速度优势严格控制网络新闻跟帖传播的数量和质量,加大对高校青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引导和教育。与此同时,还要深度挖掘“舆论领袖式”新闻传播机制,还受众真实纯净的跟帖环境;改变“移动新媒体客户端”运营模式,优化“有限功利性”跟帖技术融资模式,引导高校青年合理功利思想的形成;要提倡科学合理的利己主义;要规避各种形式的异化消费习惯,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1.要加强网络新闻跟帖对青年政治价值观的引导,逐步形成和谐稳定的政治性跟帖氛围。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首先培养当代青年的高尚网络人格和优秀网际品格。所谓“高尚网络人格和优秀网际品格”是指面对网络上出现的各种怨天尤人、指桑骂槐、批评奚落、自暴自弃甚至打击报复的跟帖现象所持有的冷静处理态度和自我接纳能力。这种理性分析和自组织能力不仅代表着新闻跟帖发布者优秀的评判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而且影响着高校青年对某些政治问题的逻辑评价能力和政治敏感性。事实上,提高当代青年的政治思想觉悟必须从互联网资源的共享和外溢入手,要把互联网资源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首先对于网络上出现的各种牢骚抱怨式新闻跟帖和消极颓废性新闻跟帖,要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的坚定性。其次要提高网络新闻跟帖的价值公信力,拓宽公民表达式政治参与的渠道和水平,为高校青年政治价值观的养成打下坚实的社会价值基础。在拓扑算法和蚂蚁算法高度流行的网络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权威意识被逐渐消解、公众话语权被隐性放大、草根阶层的表达愿望得到极大满足、信息传播的跨际速率得到很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成员抑或是高校青年都必须借助于网络新闻跟帖的民主、自由和开放的特质改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技术,都必须借助于反馈式网络新闻跟帖逐渐提升政治参与热情和国家主人翁意识。惟其如此,高校青年的政治价值观才能在第四次科技革命激流勇进的时代始终保持鲜明的政治感染力和确定无误的政治方向性。

  2.深度挖掘“舆论领袖式”新闻传播机制,还受众真实纯净的跟帖环境。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传播学悖论,即:“意见的传播往往是先从报刊、广播等媒体流向一些舆论领袖,然后再流向社会中的普通受众。也就是说普通民众所接触到的新闻报道大多经过了诸多政治层面的加工和筛选,因而往往是不真实的。”[7]施拉姆的传播悖论说明,“舆论或意见领袖”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引导网络舆情的关键因素,如果民众全部生活在“舆论核心”导演的“海市蜃楼”里,那么新闻媒介的宣传就变得毫无意义;如果第一手的新闻不进行任何政治加工直接传递给受众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如暴力新闻、色情新闻、隐晦新闻、消极新闻等等。施拉姆的传播学悖论表明,对于生活在舆论政治化时代的高校青年来说,网络新闻跟帖的政治影响力不仅表征着国家总体的核心价值规范,而且引领着社会主义网络舆情的政治变迁方向。要想使社会主义网络舆情得以快速优化,必须深度挖掘“舆论领袖式”新闻传播机制(见图2),严格控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政治性网络新闻跟帖的传播范围,还受众真实纯净的跟帖环境。

  图2“舆论领袖式”新闻传播机制

  3.发挥网络新闻跟帖的“收音机”效应,引导高校青年养成合理功利主义价值观。所谓网络“收音机效用”是指网民在特定网络新闻跟帖板块收听音频、收看视频、转发文档、复制图片过程中所生发出的感官满足和精神享受。一般来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网络新闻跟帖会对高校青年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金钱万能论”式的网络新闻跟帖则会对高校青年产生消极的影响。基于网络新闻跟帖传播的“收音机”原理,国家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必须加大对网络文字、图片、视频数据的逻辑考量和理性监控,对于消极功利主义性质的网络新闻跟帖要坚决加以剃除,对于“虚伪的利己主义”和“自私的利他主义”要进行客观的分析。与此同时,相关网络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冗余跟帖信息的管理,对某些具有严重功利取向和错误功利思维的跟帖施以强制性数据“焚烧”,并设置成“不可恢复”模式,对于某些借助网络平台传播或变相传播消极功利价值观的网站、博客、微信、社交媒体要坚决予以打击并进行“永久封号”。惟其如此,高校青年才能在干净纯洁的网络新闻跟帖环境中茁壮成长,正确合理的功利价值观才能逐渐生成。

  4.大力營造科学消费的跟帖氛围,严密观察异化消费跟帖和攀比消费跟帖的转发频次,使高校青年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价值观。非常态化新闻跟帖不仅传播着畸形的消费观念而且把攀比性消费习惯推向极致。在大数据快速传播的时代,营造科学的新闻跟帖氛围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建立常态化消费性网络新闻跟帖筛选机制。要坚决杜绝各种不良消费习惯的机制化并在数据库边缘地带加以有效删除,对于各种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也要有效分类并合理摈除。二是要积极推进消费性网络新闻跟帖同步报告制度。要在第一时间向政府网管中心报告消费性网络新闻跟帖的质量和数量,对于各种“逆化消费性”新闻跟帖要快速备案并彻底追查,对于借助网络终端的数量优势而传播的各种非法传销式消费数据要设置BUG追踪模式,借助后台“窗户”追查到发布人的DNS和IP地址并借此采取相关的行政或法律手段。三是要建立科学消费奖励制度。对于长期在互联网上进行正当科学交易的消费者,要及时进行数据“狩猎”,在必要的时候对消费当事人进行“折扣式”物质奖励并辅以精神鼓励和慰问。可以这样说,在低碳消费观念、绿色消费意识、环保消费习惯、可持续消费思想、有机消费态势、生态消费理念逐渐盛行的今天,倡导利国利民的科学消费观念、控制异化消费数量、杜绝攀比性消费意识不仅可以优化网络新闻跟帖传播的舆论评价氛围,而且可以有效提升高校青年的消费价值意识和正向消费思维。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2-23.

  [2]王立尘.大数据时代新闻跟帖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J].中国高校科技,2017(8)∶77-79.

  [3]张家玮.高校功利主义行为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6(2)∶121.

  [4]梁国忠.马克思主义人本视角下异化消费行为的酿生及其现实危害性[J].宏观经济管理,2008(8)∶12-13.

  [5]周国平.人与永恒[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09∶11-12.

  [6]叔本华.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89.

  [7]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9-100.

本文由中国期刊网首发,一个权威专业的学术论文发表知识网。

文章名称:网络新闻跟帖对高校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文章地址:/fbzs/qkzs/jiaoyu/82.html

杂志社合作

十年平台,长期与1000+杂志社保持着合作伙伴关系

协议保障

可签署保密协议,不透露用户信息跟踪进程,保护个人隐私

期刊种类完备

为您提供较新期刊信息,覆盖大部分地区行业,满足您的要求

实体公司

对公企业账号,放心信任,工商部可查。注册资本金500万

期刊导航

论文发表加急通道

内容推荐
宜春义务教育发展的流动机制及完善策略
中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
高职兼职教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缺陷解决中存在的诉讼问题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改革-教育论文
期刊发表的教育论文在哪里
化州教育部门出手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内附举报电话)
小学体育教师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游戏影响及干预
发挥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作用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高校英语专业语音教学改革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改进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