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网 专业从事评职称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征稿,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发表等学术咨询服务

以新时代主要矛盾推动我国经济建设

来源:中国期刊网 分类:经济 发布时间:2020-07-17 浏览:0

  摘 要:时代孕育思想,实践检验真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是对我国4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经济含义:主要矛盾转化意味着中国将在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经济体制、收入分配、宏观调控、资产配置等方面发生重大转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内涵,新时代经济思想必将继续牵引我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081-03

  《中国发展观察》(月刊)2005年创刊,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的综合性月刊。发展中心的专家群,是月刊的强力支持者和基本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提法的改变,而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未来长期发展,并对社会实践起引领和指导作用的重大判断。因此,深刻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于我国人民日后生活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意义

  (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中,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替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要是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更关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水平。从供给侧看,虽然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仍然不能满足14亿多人民对不同产品结构和各种服务的需求。

  (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指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已经提高,但是存在着快慢、高低、优劣的不均衡现象。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社会生产力发展尚不充分,是发展得不够强,仍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虽然我国生产力已相比起过去已经大大提升了,但仍不能满足14亿多人民对不同产品结构和质量的需求,不能满足人民对各种服务的需求,也不能满足人民对社会公平、民主法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比如,十八大之后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因为我们的发展不充分。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变高了,可国内的产品的服务、质量跟不上,导致大量的消费外流。所以我们国家现在实行供给侧改革,把每年大量外流的消费拉回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一是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不信任。二是要承认我们的产品质量确确实实存在问题。三是品牌效应没做好。我们发展不充分的一个最小的例子就说明我们的质量强国还在路上。比如,海淘、代购。这就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发展尚不充分,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发展不平衡,是指发展的领域范围,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和社会公平需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比如我们的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问题。可以从经济、社会、教育、医疗、收入、消费等方面来看。发展不平衡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看。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比如暴发户,中彩票的,突然有很多资金却没有有钱人的思维,不会管理资金。所以经常会看中彩票的最后还负债累累,还没之前过得好。又如教育方面,从教育的经费投入、教育质量和就学机会看,农村还落后于城市,中西部还落后于东部,再说得具体一些,现在大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的小学、初中、高中,在附近买学区房,或者是运用各种人际关系进一所理想的学校。这就是教育不平衡的现象。

  人与自然发展仍然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生态环境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长期处在价值链低端的国际分工使得中国资源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此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浓、法制不健全、生态投资不足,使得人民对新鲜空气、清洁水、良好环境质量的需要难以得到完全满足。

  经济建设与总体安全仍然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比如食品安全、網络安全等等。此外,民主、法治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了,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个变与不变是我们需要把握的。这也就是说,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历史过程。这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解决的事。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首先要深刻领会“七个坚持”——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涵,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包含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因此,我们要深刻领悟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作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思想指引,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最好证明,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前进上升。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之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较低下,还不能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仍存在发展模式过于粗放,经济质量和效益不高,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突出等问题,导致中国经济目前仍然只能说是“大而不强”,未来经济发展仍有较长的路要走。正是因为正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我们要从“大而不强”向着“小而集约”的方向发展。

  坚持适应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变,也是促进开放。完善宏观调控,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服务世界各国创新主体,既能让“引进来”的国外投资者和技术转移者吃下定心丸,也会让“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推动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坚持适应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变还有利于改善民生。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把控,毫不手软打击盗版侵权、假冒伪劣,不仅让“山寨”“三无”产品退出市场,也能助推更多优质产品涌现出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适应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变将更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转向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三、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根据现阶段阻碍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具体提出有利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改革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使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良性发展,相互适应,并增强灵活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重大结构性问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宏观调控必须紧紧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

  (二)有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有力推进供给重大结构问题,有利于破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我们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

  1.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指的是生产和提供能够满足人们某方面实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所有的物质产品生产,也包括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实际服务的行业,因而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质保障。与虚拟经济不同的是,实体经济强调社会财富的“使用属性”,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息息相关。只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增强我国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抓牢实体经济。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实践有力表明,大国经济唯有踏实发展实体经济,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水平相比,在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环境友好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从过去的追求数量、速度转向重视质量、效益,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以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奠定坚实基础。

  2.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

  当前,走近各大矿产基地,总会听到老总们谈论,经济下行得厉害,生产出来的矿产资源滞留较多,卖不出去;在各大企业工厂,常常听到老板叫唤生产成本太高,一生产就亏损;回望各大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众多的商品房无人问津、空空如也,库存较多等等,诸如此类问题,都是地方经济发展受阻的表现。然而,要发展好经济,必须改变当前现状,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问题,“三去一降一补”正是解开这些密码难题的金钥匙。

  扎实有效去产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落后的产能。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局面,传统、落后的产能已不适应于快速发展的时代,早晚会被市场击溃,不如尽快整合资源,抱团取暖,携手发展,发展壮大。应真抓实抓,确保产能“真去真退”。特别是对落后产能必须坚决淘汰,不得搞等量置换。同时保障高峰时期稳定供应。其次,职工安置是化解过剩产能的重点和難点,也是系统性和综合性问题。各地需严格使用好中央奖补资金、筹集配套资金、做好职工转岗培训和社保费用衔接,拓宽就业和再就业渠道等。此外,按照年初制定的“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方针,产钢产煤地区要将去产能与产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相结合,进一步落实有保有压的金融政策,加大兼并重组力度。

  因城施策去库存。当前我国有许多“僵尸企业”,就是指企业产品压库或产能过剩而持续亏损状态超过一年仍不关停即为“僵尸企业”。为何会有“僵尸企业”存在?背后一定有政府支撑。有的企业已经失去了发展活力,奄奄一息、苟延残喘,但迟迟不关门,就是由于地方政府为了保就业给了企业补贴。

  近来学界关于“去库存”争议不小,分歧点主要在于对怎样去库存看法不同。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目前国内出现过度库存是由缺少需求所致,所以去库存的重点应扩大内需;而另一派认为过度库存是由于产品供给不对口人民需求引起,所以去库存的重点是改进供给。其实两种说法都对,但解释不同应对的办法会不同,所以对去库存需要有科学的解释。去库存的关键是放开价格,要让价格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具体讲,让市场去库存有三个要点:第一,政府对价格的管控进一步放权,缩小定价的范围,竞争性商品价格要尽量交由市场决定,让价格随需求变化而变化。第二,让更多优质产品进入市场,让人民对物质产品有更丰富的选择。第三,逐步取消对“僵尸企业”的补贴,让市场优胜劣汰。

  积极稳妥去杠杆。在宏观上,杠杆率其实就是债务率的代称。在实体经济当中,主要有居民、企业和政府三大部门,而每一个部门都有负债。而经济整体的杠杆率,就是居民、企业和政府三大部门债务和GDP的比值。因此,去杠杆就是降低宏观债务率。为什么去杠杆如此重要?因为只有将债务率控制住了,经济增长模式才可持续。目前,我们还没有摆脱靠增加债务来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反过来讲,如果我们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那么就必须下决心去杠杆、降负债。

  多措并举降成本。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庞大的市场中增强竞争力,就必须让企业降低投入、提高产出。企业除了按照税法要求应缴纳的税以外,还要承担一些行政性收费,很多企业把应缴的税和一些其他收费都合并作为企业的“税负”来计算,造成了企业整体负担可能较重。比如,过去地方上修路、举办一些活动等,都要让企业出一部分赞助费。这些都增加了企业的负担。现在政府强调给企业减负,已经减少了很多行政性收费。对多数企业来说,最令人头疼的事情之一就是增值税。加大减税降负力度可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增添更多工作动力,因此财税改革对于降成本有重要意义。

  企业若想盈利,而且长足地在这庞大的竞争市场中发展,就要不断探寻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不同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实际情况都有所不同,所以其降低成本的方式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同。然而,不管什么样的企业都该遵循最基本的原则:降低成本应该满足法律的相关要求;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社会效益;也不能偷工减料放弃质量;降低成本还要注意安全管理,不能因为节约费用就取消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同时,降低成本也不该忽视员工的基本利益,如社会保险等。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精准加力补短板。任何工作不可能一般齐,总会有短板,总需要补短板。但补短板也要学会“弹钢琴”。现实中,一些短板之所以久拖不决,关键原因,就是相关部门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对问题的复杂性进行精确的分析,无视客观环境的多样性,想当然,“一刀切”,不加分析地套用“标准”“模式”“方法”,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根本没有解决问题。无数的实践经验表明,我们的工作要取得实效,其共同点都是“扬长补短”。既要补短板,也不忘记“拉长板”。“千层台起于垒土,万里行始于足下。”通过补短板“拉长板”,一方面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把根基筑稳;另一方面搭建高平台,从战略高度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明确自己该干什么,集中有限的资源,发挥固有优势,谋取新的发展。

  总的来说,“三去一降一补”是解决当前各地经济发展受阻的救命秘诀,是经过实际调研和论证后的重要举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基调是发展经济时要保证稳重求快,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只要地方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精神扎扎实实地抓好落实,相信我国的经济发展会更上一层楼,造就新气象。

  四、结语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对过去5年经济工作经验的系统梳理,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也是新时代统领经济发展的基本遵循,逻辑紧密、环环相扣,必须学懂弄通,贯彻落实到经济工作中。本文梳理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新矛盾的内容,可以更好地把握新矛盾的内涵及与现实工作生活的联系,对于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凌云,杨晶晶.扣时代之弦,发强国之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论析[J].湖北大学学报,2018(3).

  [2]胡隆辉.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J].学习论坛,2017(12).

  [3]栾亚丽,宋则宸.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其深远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2018(1).

  [4]尹庆双,肖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及其在新时代的最新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6).

本文由中国期刊网首发,一个权威专业的学术论文发表知识网。

文章名称:以新时代主要矛盾推动我国经济建设

文章地址:/fbzs/qkzs/jingji/251.html

杂志社合作

十年平台,长期与1000+杂志社保持着合作伙伴关系

协议保障

可签署保密协议,不透露用户信息跟踪进程,保护个人隐私

期刊种类完备

为您提供较新期刊信息,覆盖大部分地区行业,满足您的要求

实体公司

对公企业账号,放心信任,工商部可查。注册资本金500万

期刊导航

论文发表加急通道

内容推荐
中国经济学期刊引领学术创新的时代责任
试析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新自由主义国家治理的内在矛盾与危机
海上丝绸之路论文
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下的全成本核算
饮水安全工程管理问题及解决办法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和解决对策
中国现阶段缩小贫富差距的途径
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实践中区域经济产品品牌价值链建设方案
妇女经济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商贸》国家级经济期刊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