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网 专业从事评职称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征稿,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发表等学术咨询服务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来源:中国期刊网 分类:政法 发布时间:2020-07-17 浏览:0

  【摘 要】人才是“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和落实的关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愿景和目标离不开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支撑和保障。“一带一路”倡议将国内沿线民族地区变成了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通过区域内高校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民族地区顺应时代潮流自觉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应有之举。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培养什么样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不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更是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

  【作 者】许纯洁,广西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0)02-0158-007

  《觉悟》杂志,是天津爱国学生运动团体觉悟社创办的的刊物,由周恩来同志负责主编,于1920年1月20日正式出版。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为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趋势,2013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以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濟,加强沿线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和经济发展繁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推动和落实“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宏伟构想,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赋予我国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重要的角色,而我国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为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一带一路”倡议由此将民族地区从以往的边远地区变成了对外开放的桥头堡。2016年7月教育部在《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立足各自发展战略和本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一带一路”能力,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的人才。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和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布局,引导沿线地区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推进与深入发展,区域内经济、文化、政治乃至整个社会结构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着变化。“就“一带一路”沿线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其具备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良好社会和文化基础,这就为其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1]在此背景之下,“一带一路”沿线民族地区自然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积极引导区域内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积淀和学科、科研、师资和资源条件,自觉肩负起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任务。为更好地加强和实现沿线国家的沟通交往、文明互鉴和共同繁荣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既是“一带一路”建设对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民族地区通过高校加强人才培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一词最早出现在经济领域之中,通常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为标志,被用来表示生产资料及商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通与交换,其以垂直型的国际劳动分工为基础,在经济交往中通过资本输出将不同的国家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联系集中体现为一种互补关系。以往,研究者对国际化人才的理解大多从外语能力切入,将能熟练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外语的人称为国际化人才。比如有研究者从人才性质入手将国际化外语人才应具备的特质概括为以下几点:“1.有全球视野、国际观念,了解当今时代问题、世界发展历史与趋势;2.有民族情怀,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国现实国情,有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3.有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善于学习,适应变化,充分胜任竞争;4.有参与国际事务、国际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5.至少精通两门外语,听、说、读、写、译本领过硬;6.有跨文化沟通能力,能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2]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之下,国际化人才的内涵已经超出了对不同国家或民族语言的掌握,而更多朝向多元文化素养、沟通交流能力与复合型技能等方向发展。在此前提下,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化的问题视野,能够以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待事物;二是熟悉掌握本专业的文化知识,具备复合型技能;三是熟悉掌握国际交流惯例,能够适应不同文化环境;四是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善于在不同的文化群体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把握重点与核心;六是具有多元文化的视野,能客观公正地对待任何一种人类文化。

  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人才提出的现实要求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早将“努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因应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就意味着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还得有“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使用知识的实际“素质”。换言之,复合型人才较之以往的“专才”而言,对其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都有了更高的标准。在学术界,对复合型人才的界定有以下几种。从学科专业角度入手,有研究者指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以跨学科或跨专业为前提的,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出能系统地掌握两个学科或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的人才。”[3]也有研究者提出,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解决涉及多种或交叉学科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即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4]显然,这是从知识论的角度对复合型人才内涵进行的阐述,侧重于对不同专业知识的习得,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跨专业人才。有研究者从培养模式切入指出:“复合型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即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复合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复合。”[5]与前者不同,这里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纳入其中,为我们开展实践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入手,有研究者指出了四个相互关联且逐步渐进的方面,分别是知识面广,知识交融度高,思维辐射宽与社会适应能力强。[6]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发展,国际化在经济、政治与文化等领域均获得了新的内涵,其范围也从经济走向更为广泛深刻的文化领域。经济领域资本流动的国际化已经演变为更高层次上的信息全球化;文化传播的路向從单向转向了多极化,形式更加多样;教育领域的国际化也从单一的派遣留学转向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学习。在此形势下,国际化人才的内涵随之发生变化,复合型人才也因此承担起新的时代使命。基于此,“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国际化与复合型交集之下的现代化国际通用型人才,其中,具有多元文化视野、熟悉文化的国际交流规则且能在此过程中坚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基本的文化素质;具备不同学科及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是其知识技能素养;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自我发展并与来自异文化的他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其自身价值的最终体现。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广西实践

  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区内聚居着壮、瑶、苗、侗、京、回等少数民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广西充分发挥地缘、民族、文化、区位等独特优势,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面向东盟积极构建区域国际通道,奋力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努力形成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相思湖学院),充分利用学校位于“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地域优势,自觉面对“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发挥自身在地理位置、语言文字、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优势及其东南亚语言专业的办学特色,以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凝聚特色专业集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相思湖学院实施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凝聚特色专业集群,以充分发挥专业集群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群聚效应”。有研究者在探析集群、产业集群、专业集群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专业集群是一种专业组织形态,具有高性能、高可用性、高扩展性、高稳定性的发展优势和结构性的特征,专业集群的核心要素是专业结构。[7]为此,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思湖学院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主要路径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从学校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在充分、广泛、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以“大广角思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从特色与质量水平、特色与内涵建设角度思考谋划专业集群建设,努力使专业集群由堆砌式的“物理变化”的专业重组转变为全新的“化学反应”或“基因改造”。具体而言,相思湖学院的专业集群由核心专业、支撑专业和依托专业构成,在专业集群这一基本结构中,将凸显学院办学优势的专业设定为核心专业,为人才培养提供知识架构拓展的专业设定为支撑专业,将完善人才基础能力结构的专业设定为依托专业。相思湖学院依据专业特点、服务对象和培养目标将32个本科专业、6个专业方向进行优化重组,提高专业与“一带一路”区域社会需求及经济的契合度,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语言文学类专业集群、贸易类专业集群、管理类专业集群等五个专业集群。通过专业集群建设,突破了单打独斗办专业的孤立专业观,打破了专业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增强了专业间的学科关联度,专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课程、师资、图书资料、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在专业间得到了共享,专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时代特点在专业内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体现,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和视野复合提供了有效路径。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经济与贸易类专业集群、管理类专业集群和语言文学类专业集群主要采用“专业+语言”“语言+专业”的培养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增强文化自信,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爱国正直、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追求专业卓越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刻认知和关切多元文化、国际动态、人类共同命运,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国际理念和视野;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养成崇尚真知、理性思维、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作用,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推进课程内容改革

  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依靠和内在保障,正如有研究者指出: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体系构建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专业集群建设要通过基于各群内专业的课程群来落实。[8]在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理念的指导下,相思湖学院及时调整课程结构,重组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在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科学构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一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对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与素质拓展课进行了重组和优化,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化就业导向,开设国际化学习、实习、实践等课程,突出国际化特色课程,建构起了科学合理的模块课程体系。二是优化课程内部结构。首先,调整课程体系的学时学分。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学分,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为不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供行动导向和制度保障。其次,增加专业限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在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根据区域社会对人才素养结构要求及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至少设置两个以上专业限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供学生进行选择。再次,加强不同专业课程的横向联系,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在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的同时,相思湖学院根据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和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和情感的要求,适时更新课程内容,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课程保证。课程内容改革具体方式有:结合、融合、整合等。其中,结合主要体现在将公共课程与专业结合以及相近专业的课程结合,以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增强课程内容的有效性。融合主要是指将专业课程内容和心理健康课程、就业与创业课程进行融合,以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而课程内容的整合主要是对相近专业和交叉专业的课程进行整合,以此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国际视野,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课程内容的结合、融合与整合,实现了不同学科的交叉和共生,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责任担当、持续学习与更新、不断创造等核心胜任力,以不断适应和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下区域社会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思湖学院积极采取3+1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即第一、第二和第三学年共三个学年学生在国内学习,第三学年学院大批选派学生到“一帶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院校学习,积极与境外国家、地区高校进行跨区域教学,联合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此,相思湖学院充分利用广西和东南亚国家人缘相亲、血脉相通、地缘相连、文缘相融、商缘相融的优势和条件,先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越南、泰国、老挝、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院学习利用境外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师资和特色资源夯实了平台基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与实践期间,学生把自己“摆进去”成为“局内人”,加深了对学习对象国历史文化、社会经济、风土人情的了解和体悟,能够自觉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能力去分析其接触的外部世界,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和看待问题,在日常交往中善于与不同的听众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在润物细无声中将“一带一路”倡导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理念”渗透到学生具体的行动中,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日益凸显。在国内,相思湖学院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以课堂教学作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倡导教师依据教学任务采用互动式、探究式、研讨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把国际化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潜能,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进行了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从2015级开始,相思湖学院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第一学年都开设大学通用英语,第二学年开始,各专业根据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继续开设大学通用英语或另外开设行业英语;学生也可以根据专业学习需要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小语种如越南语、印尼语等小语种代替大学英语。外语教学改革一改以往大学英语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促进跨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认知与交流水平提供多种语言支持。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反思

  相思湖学院在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和纵深发展,为了能够使国内沿线民族地区更好地融入这一国际化发展进程,加快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步伐,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提升。

  (一)坚持人才需求导向,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既需要来自政策方面的外力推动,也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来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人才,是倡议实施的关键性因素。正如有研究者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所涵盖的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资本、货币、贸易、文化、政策、民族、宗教,无一不需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因此,以“人”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培养为战略重心,着力“培养人才,打通人脉,互通人心”,是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互联互通的必由之路。[9]也有学者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教育而言,需要重视文化研究。[10]这是由于“一带一路”沿线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各不相同,因此,为了能够在教育领域与他者之间开展更好的对话与交流,对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与研究成为首要前提,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理解他者的教育价值观与教育文化,才有可能在文化领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在当下,“一带一路”建设所倡导的合作共赢、开放发展的理念既为沿线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教育发展提出了现实要求。因此,国内沿线民族地区要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引导高校积极应对国际化提出的挑战,在独立自主办学的基础上,对外自觉吸收消化其他国家办学的有益经验,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拓宽学校发展的空间;积极利用“放管服”的有利条件,推进学校内部改革,破除一切阻碍学校发展的障碍和藩篱,在面向全世界的双向开放中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为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意味着要将视野从本区域投向他者、从国内转向国际,树立起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具体而言就是学校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求,能在国际交流与竞争中以自身的思想、知识和技能获得发展。体现在语言技能方面,主要表现为双语双文化乃至多语多文化的习得;在知识能力方面,从单一能力转向多维的复合型,在开放的人才培养环境中积累和整合复合知识,最大限度地发展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构建合理的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将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内化为学生素质。

  (二)积极探索多样路径,不断提高实践水平

  在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高等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以培养“专才”为目的的课程结构也逐渐显现出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现实需求的不足。为此,教育研究者也对以往“专才”式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了反思性的批判,并倡导“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理念。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知识分化与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兴起促进了学科内部的繁荣与发展,体现在社会生产领域,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同时,行业之间的界限却在逐渐走向模糊,其综合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新型技术产业领域,比如多媒体技术、互联网通讯,等,无不如此。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对此社会要求进行积极适应的一种回应,教育学术界就“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辩论中,研究者逐渐达成这样的共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并非是两个截然对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领域,二者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完整的教学体系,是培养专而博的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两极。如果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对其进行认识与实践显然有悖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要求国内沿线民族地区在开展其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时,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知识或技能的获得,而要从全局着眼,系统化地研究人才成长所需要的各方面条件,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具体而言,就是要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文化营造及实践环节等等方面综合考虑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成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切实做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实践性结合。同时,重视高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倡导师生交往互动的课堂教学,在交往、对话中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创造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国际竞争力,让人才培养理念落到实处。另外,可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引企入教”,和国际化企业共建实验室、创新基地和实践基地,积极为国际化企业深度参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搭建平台,使企业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学校的专业规划、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将企业运行与学校办学的诸多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将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在任务驱动下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实践水平。

  (三)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从影响人才成长的内外部因素来看,既有来自社会对人才规格的总体要求,也有学校内部办学理念对人才质量的限制,当然,更有人才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其自身发展的制约。那么,就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国内沿线民族地区要推动、引导高校综合考虑、有机整合以上影响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的因素,构建完善切实可行、高效实用的人才培养机制。具体而言,在外部环境方面,一是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如派遣留学生、召开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组织学生参观国外科技馆等,在深入学习他者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其先进的理论与技术,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外部国际环境。二是进一步深化校际间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学分相互认证的推进措施,从而落实理念分享与成果互享的高等教育目标。沿线高校可采取师资互换、生源交换培养、学术成果分享和优质资源共享等具体措施,最大程度的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扬长避短、各取所需,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最大化使用。在内部因素方面,一是要推动高校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据国家“双一流”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宏伟愿景,积极建设学校的特色重点专业,为人才培养提供前提保障。从学校管理层面而言,一方面要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及时调整校内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按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学校管理、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学生活动,努力营造“一带一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实现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学生个人层面,要通过教学和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激发其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要以学生的国际视野、问题意识、科学思维方式和行动能力等的培养为主,从而使其具备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内在素养。

  总之,“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为沿线国家经济、文化、教育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路径,也对国内沿线民族地区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前者之于后者的功能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其培养的人才作为中介来显现其自身功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当下“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需求,是教育领域对社会需求的反应,另一方面,也是当下高等学校因应社会发展对其人才培养在理念上转变的内部要求。为了能够使得高等教育能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引领与社会促进功能,国内沿线民族地区要引导、推动高校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在要求,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结构改革与人才培养机制建构等方面着力,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參考文献:

  [1] 薛阳.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的路径选择[J].贵州民族研究,2019(1).

  [2] 曹德明.高等外语院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5).

  [3] 胡毓智.谈跨学科跨专业平台的构建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4(30).

  [4] 查贵勇.国际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5).

  [5] 胡开宝.复合型、研究性和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实践[J].中国外语,2010(6).

  [6] 金一平,吴婧姗,陈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和成功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7] 薛茂云,王国庆.专业集群建设:实现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4).

  [8] 顾永安.应用型高校推进专业集群建设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

  [9] 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10] 顾明远.“一带一路”与比较教育的使命[J].比较教育研究,2015(6).

  Abstract: Talent are the key to the smooth progress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ith the support and guarantee of international compound talents,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canstrengthen the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of civilization, and achievethe vision and goalsofco-consulting,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togeth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transformedthe ethnic areas along the domestic route into bridgeheads for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cultivating of international compound talents through universitiesin the regionis aproper move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ethnic areas to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what kind of international compound talents to cultivatein ethnic areas and how to train themis not only a subject worth discussingbut also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racti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areas.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ethnic areas; international compound talents; cultivation of talents

本文由中国期刊网首发,一个权威专业的学术论文发表知识网。

文章名称:“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文章地址:/fbzs/qkzs/zhengfa/402.html

杂志社合作

十年平台,长期与1000+杂志社保持着合作伙伴关系

协议保障

可签署保密协议,不透露用户信息跟踪进程,保护个人隐私

期刊种类完备

为您提供较新期刊信息,覆盖大部分地区行业,满足您的要求

实体公司

对公企业账号,放心信任,工商部可查。注册资本金500万

期刊导航

论文发表加急通道

内容推荐
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
海洋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地域表现
不当得利制度在民法与刑法交叉中的适用
农产品品牌核心竞争力分析
教学模式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论现代政治杂文对古代杂文的继承与创新
山东扎实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努力锻造政法铁军
政法类政工师论文新时期农村信用社如何强化员工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保障评论杂志征收论文对象
社会保障评论杂志征收论文对象
政治论文的特点、翻译要求及注意事项
论美国第四代环境法中“一体化多模式”的治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