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网 专业从事评职称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征稿,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发表等学术咨询服务

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调查及队伍建设

来源:中国期刊网 分类:农业 发布时间:2020-07-17 浏览:0

  [摘要]为了解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的特点,进一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作者队伍,调查分析《福建稻麦科技》2015—2018年载文作者及文章的基本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作者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以更好地促进期刊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作者队伍建设编辑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19)100054-05

  《现代化农业》(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主办的农业刊物。杂志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多次获得最佳期刊称号;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每年还定期举办科技论文讲演赛,科技人员每年有多篇科技论文发表在专业杂志上,学术气氛日趋活跃。

  我国是农业大国,全国公开发行的农业科技期刊有600多种[1]。农业科技期刊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是传播农业知识、科技交流的窗口,是为推广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服务的[2]。期刊的质量水平取决于期刊所刊载的文章质量的高低,而期刊所刊载的文章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稿源质量,作者是影响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加强作者队伍建设,保障稿源充足才有择优刊文的可能性,这是办好农业科技期刊的前提和基础。编辑广泛吸引作者,形成连续稳定的作者队伍,不断壮大作者群是办好农业科技期刊的重要条件[3]。本文就2015—2018年《福建稻麦科技》载文作者及文章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中了解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的特点,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提供参考。一、作者群调查与分析

  (一) 作者群单位类型

  《福建稻麦科技》为地方性专业期刊,主办单位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其作者主要源于福建省水稻種植业的科研人员、教学人员、科技推广者及生产管理者。研究作者所属单位的分布状况,有助于把握期刊的稿源情况,也可了解各单位稻麦学研究的活跃程度。本文对《福建稻麦科技》2015—2018年载文中第一作者的单位类型作了统计(通讯作者未作统计),单位类型分为科研单位(包括各级科研院所及高校)和推广部门(包括各级种子站、农业局、农技站、种子公司)。结果表明,来自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作者占比为2143%~2747%,来自推广部门的作者为大多数,占比为7254%~7857%(详见表1)。

  之所以样本期刊的载文中来自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作者群比例较少,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在农业基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应用研究方面已经延伸到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科研人员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较强,研究人员受单位绩效评价制度的引导,所撰写的学术性文章大多投向核心期刊或各种学报,导致投向非核心期刊或技术类的刊物较少。XUEHUI学会2019年第10期2019年第10期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调查及队伍建设XUEHUI

  (二) 作者群的身份特点

  对《福建稻麦科技》2015—2018年载文第一作者的职称、年龄结构及性别等信息进行调查(通讯作者未做统计)。职称分初、中、高三个级别;年龄结构分四层:20~29岁、30~39岁、40~49岁、50~60岁。结果表明,初级职称作者比例为1620%~2449%;中级职称占6174%~6831%;高级职称只有1326%~1652%;40~49岁的作者数量最多(占4225%~5135%),其次为50~60岁的作者(占2072%~3099%),再次为30~39岁的作者(占1565%~2162%),20~29岁的作者数量最少(占102%~609%);女性作者占2606%~3980%,男性作者为主,占6020%~7394%(详见表1)。

  结果表明,中级职称作者占多数,初级职称较少,高级职称作者最少。中级职称作者是该刊的核心作者群,为保证与提高刊物质量作出了贡献。高级职称人员作者少,与其不需再评职称或所写文章大多投向学报或核心刊物有关;40~49岁这个年龄段占绝对比重,是作者队伍中的主力军。中年人投稿人较多,年轻作者比例较少,这与科研人员需要一个较长的专业成长期有关;而女性作者较少,与女性在基层农业部门工作总体数量较少相关。

  (三)文章类型及基金项目资助情况

  对《福建稻麦科技》2015—2018年发表的文章类型(学术类、技术类)及是否有基金项目资助进行调查(通讯作者未做统计)。结果显示,《福建稻麦科技》发表的学术文章占文章总数的1802%~2143%,技术类文章为大多数,占比为7857%~8198%。这表明《福建稻麦科技》以应用型文章为主,且多数来自各级农业推广部门;有项目资助的文章占1901%~2957%,未有资助的文章占7043%~8099%(详见表1)。

  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数量是评价期刊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获得研究基金资助的课题在一定程度上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其研究成果代表了这一领域的先进水平。基金资助项目论文的比率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指标之一[3-6]。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福建稻麦科技》杂志学术文章和基金项目资助文章的比例相当、占比偏少,这与学术文章作者多为各级科研机构或高校人员相关,因为科研人员一般多有承担项目,因而科研人员一般撰写的多为学术类文章。而基层单位多为推广部门,承担的科研项目较少,其工作性质多为各项农业成果或技术的推广,因此所发表的文章也多为技术类的。今后应适当增加“基金论文比”的权重,带动刊物的质量与学术影响力的提高[7]。

  二、 作者队伍建设

  从对《福建稻麦科技》投稿人的情况分析结果来看,要进一步办好期刊,除了要提升期刊编辑为作者服务的水平外,也要加强作者群的培养,帮助作者提升写作水平和专业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稿源质量。

  (一) 培养并扩大年轻的作者,挖掘有潜力的投稿人

  《福建稻麦科技》的年轻作者(39岁及以下)只占2468%,而年轻作者才是期刊文章之源,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编辑要提高为投稿人服务的水平,及时处理来稿,提高工作效率。年轻作者由于他们的经验不足,不太了解刊物对论文的内容要求,退稿意见或修改意见不能过于简单,一定要具体、详细、认真,并提供类似的优秀文章给作者,让他们先模仿文章的格式及规范,渐渐上手。年轻作者有文化,但大多为初学写科技论文,虽能结合生产实践进行撰写,但还未充分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写作能力不强,对此编辑的态度要热情,要给予鼓励和帮助,针对文章中的创新点和闪光点部分给予表扬,并要具体指出稿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补充修改意见,做到退稿不退人,从而培养有潜力的投稿人。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已经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轻作者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快更强,因此,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创新刊物发展新模式,如设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提高刊物的品牌形象,建立相应的作者QQ群、微信群,加强与作者特别是年轻作者的联系,吸引年轻作者投稿。

  (二) 培养基层涉农单位的作者队伍,提高其写作水平

  对《福建稻麦科技》作者群单位的分析结果表明,来自推广部门的作者占大多数,占比为7532%,是宝贵的作者和读者群体。而推广部门的作者多为基层工作人员,其实践工作经验多,但专业理论及写作水平稍低,所写论文的学术性、创新性、科学性不高,编辑要想办法提高服务水平,帮助基层工作人员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例如,对其所投文章的试验设计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不能简单发退稿通知,要根据专家审稿结果,详细列出反馈意见给作者,帮助其设计科学、合理的试验方案,并引导作者将科研工作总结写成论文,调动基层科技工作者写论文的积极性。农业科技期刊一般依托农业科研单位主办,编辑可利用本单位的专家资源,对作者在写作中或试验中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与专家沟通并指导作者,帮助作者重新梳理论文立意、结构和文字,提高其写作水平[8]。另外,基层农技人员所申请的科研经费少甚至申请不到,因此对基层农技人员所投稿件的版面费,编辑部要适当给予优惠或减免。

  (三) 吸引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投稿,提高稿件质量

  期刊作者群,特别是高质量期刊作者群的规模和数量,直接影响着期刊质量[9]。調查结果表明,《福建稻麦科技》载文中科研院所及高校作者群比例较少,只有2468%。农业科研院所是农业基础性研究、技术研发、实用技术推广的中流砥柱[10]。科研院所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较强,其所写的论文素材广泛,质量水平高,载文内容丰富,学术影响力大。学术论文或基金项目资助文章多为科研院所作者所投,编辑要积极对接相关科研院所及高校,经常沟通交流,挖掘高水平专家,并建立数据库,及时了解科研人员的课题进展及取得的成果,并展开组稿、约稿,对审稿通过的文章要优先发表。学术会议是专家学者的聚会,为拓宽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动态,编辑人员应多参加有关专业的学术活动和会议,不仅可以向科研人员宣传自己的刊物,听取专家学者对刊物发展的意见,还可以挖掘和发现新作者,不断充实和壮大作者队伍,如可直接向一些研究方向与期刊办刊宗旨一致的作者约稿。科研院所的作者所投稿件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总结,大多希望能尽快发表,因此编辑部要提高服务水平,及时处理稿件,缩短稿件发表周期,吸引稳定的群体作者队伍。

  (四) 强化专家作者队伍建设,提高期刊质量

  一份有影响力的期刊,应该每期都有几篇能体现刊物宗旨的高质量文章。高质量文章是刊物的灵魂,能增强科技期刊的学术导向性、权威性和针对性,同时可以活跃学术气氛,唤起该领域学者的兴趣,提高刊物的影响力。高质量文章多为学科领域的专家或研究人员所写,一本只能从自由来稿中进行筛选的期刊,是很难办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名刊。因人力、能力等问题,《福建稻麦科技》在这方面的努力还不够,编辑部应加强专家作者队伍建设,增强组稿、约稿能力。专家作者队伍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向期刊挂靠单位的专家约稿。这些专家多为福建省水稻学科领域的领头人或顶尖研究人员,熟悉水稻学科发展动向并了解本刊刊登稿件的类型,编辑应向这些专家学者约稿,可以为这些专家设特色专题、专栏。

  2充分发挥主编、编委的学科影响力。期刊编委多数都承担着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是期刊优质的作者资源。编辑平常应与编委保持密切的联系,定期召开编委会,并关注他们课题的研究方向、项目进展,积极向他们约稿。

  3重视老作者,从老作者中挖掘好文章。这些作者长期从事水稻科研与推广工作,掌握水稻生产现状,了解基层农民的迫切需要,在基层有很较高的知名度,所写的文章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且写作能力较强,编辑应加强与这些老作者的联系,通过赠送样刊、征询反馈意见等,为他们提供全面、优质、细致的服务,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他们为期刊写稿。

  三、 结论

  期刊的作者资源,是期刊赖以生存的生命线[11],保障稿源充足,建设一支连续、稳定、高质量的作者队伍,并不断扩大作者群[12],是农业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期刊编辑要针对《福建稻麦科技》的论文刊载范围和用稿要求,对水稻、小麦专业领域的作者资源进行调研、统计与分析、系统管理,定位刊物的作者群。通过对有潜质的年轻作者予以悉心培育,对基层农技人员给予扶持和培训,吸引科研院所的作者,精心打造专家作者队伍等措施,加强作者群的培养和梯队建设,以获得数量充足、质量上乘的稿件,从而提高期刊质量,办出特色期刊、精品期刊,提高刊物的竞争力,为福建水稻育种和推广事业服务,为服务“三农”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媛媛,杨思思,杨芳.农业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7(7):46-47.

  [2]何花榕.服务“海西”,加快农业科技期刊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1):169-171.

  [3]孙燕萍.2002—2007年3种地学期刊作者群对比分析[J].情报探索,2008(11):20-22.

  [4]杜慧平,衣锁成,程丹,等.《山西农业科学》2007—2011年载文与引文情况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8):70-75.

  [5]张晓琴,陈欣然,吴均.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7种水产类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6):977-980.

  [6]艾红,章丽萍,徐泽智.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J].情报杂志,2010(12):34-36,29.

  [7]张桂玲.《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作者群研究——基于2011—2015年文献计量学的统计分析[J].出版广角,2018(20):38-41.

  [8]白雪.农业技术性科技期刊培养基层作者的意义与方法[J].科技传播,2017(15):36-38,41.

  [9]孙翠.科技期刊优秀作者群的培养[J].科技传播,2018(14):26-27.

  [10]贾亚洲.我国蚕业科技期刊作者群分布的相关分析[J].北方蚕业,2010,31(3):63-66,68.

  [11]张瑞霞.科技期刊如何为作者服务[J].科技与出版,2009(12):41-42.

  [12]李笑梅.《南方建筑》2008—2013年载文作者群统计分析[J].科技传播,2018(15):186-187

本文由中国期刊网首发,一个权威专业的学术论文发表知识网。

文章名称: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调查及队伍建设

文章地址:/fbzs/qkzs/nongye/554.html

杂志社合作

十年平台,长期与1000+杂志社保持着合作伙伴关系

协议保障

可签署保密协议,不透露用户信息跟踪进程,保护个人隐私

期刊种类完备

为您提供较新期刊信息,覆盖大部分地区行业,满足您的要求

实体公司

对公企业账号,放心信任,工商部可查。注册资本金500万

期刊导航

论文发表加急通道

内容推荐
消除重庆市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几点建议
解读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玉米种植区的推广
浅议动物卫生监督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
试论我国现代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嵌入性视角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适应性调适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容村貌提升整治设计探析
论生态农业的边界、原理与应用
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村民获得感对其参与基层民主选举的影响
关于引黄灌区泥沙资源利用的探讨
精准扶贫的绩效评估研究
基于耕地分类保护下的农业资源精准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