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网 专业从事评职称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征稿,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发表等学术咨询服务

贫困山区传统竹木类民族工艺文化产业的活化性开发研究

来源:中国期刊网 分类:农业 发布时间:2020-07-17 浏览:0

  【摘 要】治理贫困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先天劣势的山区民族乡村,选准最为适宜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产业才是根本。历史上竹木民艺器物成为广西融江流域民族文化的符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当地的主要财源产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竹木民艺逐渐衰落。如今,古的习尚潮流重新回归,亲近自然美和追逐绿色生态,传统生态工艺又萌发了生机。要把民艺产品植入文化进行“活化”开发,使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以新业态和模式引领八桂传统工艺文化的复兴和走向,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优势文化产业。

  【关键词】杜琳,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广西科技大学讲师。陕西西安,710119。

  【作 者】竹木民艺;生态产业;跨界融合;新动能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0)02-0122-007

  《江苏农业科学》(半月刊)是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管并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每月5日和20日出版,大16开铜版纸印刷,国内外公开发行(ISSN1002-1302/CN32-1214/S)。

  西瓯根祖,榫卯木作、竹艺文化传统悠久,尤鼎盛于明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毛竹、杉木资源就是广西融江流域贫困山区少数民族世代生存之本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物美价廉的塑胶制品的大量生产,竹木生态工艺逐渐退出市场。广西融江流域民族传统竹木类手工艺蕴藏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工艺品的造型与款式,表达了民族群体生活的愿望,印刻着民族特有的审美理念和习俗与农耕文化烙印。这些手工艺运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多维“活化”,重新赋予民族文化意蕴,助推其融入城乡居民现代生活,提升其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使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向文化产业的转向,既延伸了农林产业发展链,又成为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传统竹木类手工艺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产品对振兴民族区域经济,繁荣八桂民族文化,提升广大受众者对生活的审美和区域民族群众长期的稳定的增收,实现安居乐业,仍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将成为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一、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内涵与竹木工艺的源流及其特点

  (一)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内涵

  民族传统手工艺是指少数民族群体在历史时期生产、生活中以手工为主或借助较为传统的基本生产工具,按照本民族的审美情趣进行的造物工艺与工序过程。民族手工艺品指的是少数民族群体通过造物工艺营造出来的具有一定审美艺术风格的生产、生活产品。本文研究的民族传统“竹、木手工艺”属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组成部分,是广西融江流域三县侗瑶苗仫佬等少数民族从历史沿革世代相传下来的,依照本民族的习俗、民族风情,利用本地域特有的竹类和杉木两种不同材质的自然生态资源,以手工为主借助简朴的工具营造出来的带有民族性,又具有一定审美与艺术风格的不同类型的表达其文化内涵的生产、生活与装饰的绿色产品。“中国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始于民间,从史前的山顶洞人的磨光鹿骨和穿孔兽牙计算起,它的发展史至今已有一万余年。中国的民间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是民众愿望和审美的直接表现,是与生活融为一体,成为我国许多文化艺术的源头、根基”。[1]

  (二)竹木工艺历史源流与艺术表达

  据《晋书·束晳传》记载:“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2]945在河南省汲郡(现卫辉市)出土于西晋武帝时期265年,距今1755年的竹簡古书,成书于战国晚期即公元前225年,至今2461年。据史料记载,古代无纸,古人在竹片上记事书写,竹简在甲骨文之后就作为记事书写工具。竹工艺早在先秦时期从竹片上记事书写起已经开发并广泛使用,经过汉唐积淀,到了明清时,竹编工艺文化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与金银玉佩一样成为历代文化人钟爱之物,竹子更是人们吟咏之物,画家用心灵倾注于笔端。宋代,竹子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北宋诗人苏轼有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3]425揭示古代人的竹艺文化情怀。人类利用树木造物从河姆渡人就已经开始,在河姆渡遗址中不仅发现了木碗还出现了桩木干栏式房屋遗迹。“新石器时代,干栏式建筑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除河姆渡等几处遗址外,还包括广西顶蛳山、浙江吴兴钱山漾等遗址”。[4]西江流域木制工艺也应早于利用石器工具。广西融江流域连片山区号称毛竹、杉木之乡,自宋代竹木工艺制作十分发达,是竹、木文化发祥地之一,历代山区农村竹木工艺师傅将自己的艺术工艺技巧与地域民族文化、人们审美情趣及创意融会贯通,从木作古民居、程阳风雨桥到竹编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竹木装饰等,所生产的各类产品都是具有时代艺术美感和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三)融江流域少数民族竹木工艺的特点

  1.生态环保。竹木林均在自然条下生长成林,是名副其实的生态资源。竹木工艺加工,低能耗,用材追求用原竹、原木与本色,作为一种独特的产品,原始自然,有一种原始野性的魅力。与此同时,还具有生产周期短和见效快等特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地的广大农民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均以竹木手工艺品和出售原竹、木作为支柱产业或县域税收主要来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追求塑料纳物制品,竹木手工艺品被冷落。进入新时代,人们追求生态性和民族文化性产品,竹木手工艺的特性更加显现。

  2.浓厚的乡土气息。竹木手工艺有独特的地域风格与民族特色,它反映当地民族生活风情、礼仪。这一独特性,为相关产品走向大众,迈进都市生活圈打下牢固基础。

  3.造型维度丰富,自然朴素。竹木工艺的形态特征有别于其他造物工艺,造型不拘一格,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给原有的装饰产品赋予新的内涵,更富有工艺性与欣赏性,在工艺品上编织或雕刻上民族色彩的图案花纹,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二、民族竹木工艺产业融入扶贫与民族经济领域的价值与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竹木工艺的价值

  1.经济价值。传统竹、木手工艺是民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个体和家庭为生产形式的农业生态经济产品,最重要的价值也体现在经济方面。长期以来,竹木资源就是该区域的根祖经济,竹木手工艺品是当地少数民族维系生计和满足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的基本经济形态,是该地区无形的经济财富和国家文化生态产业的基础。新时代,竹木工艺在园林、装饰等行业增添了高额的经济附加值,2015佳士得中国香港秋拍,两个竹器篮子拍出约70万港币的价格。可见,竹编工艺与塑料工艺其价值不可同论。竹木手工艺依附于自有山中生态资源,其原料来源方便,作坊式生产资金投入不大,以最短时间投入生产并获得其较好的经济收益。如引进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跨行业和规模开发,通过以旧入新,把竹木资源与文化相融合,形成生态工艺产业,对贫困山区农民乃至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与经济增长将产生重大影响。

  2.传统竹木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千姿百态的少数民族传统竹木手工艺是造物文化与时尚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从审美视角上看也是一种人类艺术,人们从造物形态中获得审美愉悦。打上民族烙印的造物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本形态,传统竹木手工艺,从起初的家庭生产生活需要,到人们装饰精神的需求,最终以产品物化形态表现,如杉木用具、竹编背篓、竹木纤维集成墙装饰板等,本质上都是一种文化产品,它的艺术造型和技艺,反映一个时代、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特征,反映文明状况和发展脉络,是本区域民族最古老的造物工艺之一,为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直观性和原始生态性素材。同时,竹编手工艺和木制工艺品是本区域民族生存的物质与文化基础,也是民族基本生活文化的再现,它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实用性功能,创造人类丰富的生产与生活文化,寄托民族的风俗,与服饰等手工艺一样对于确定一个民族和文化的形成有着历史和时代意义。

  3.传统竹木手工艺的生态价值。从古至今,竹木手工艺品就是取材于大自然物质材料的造物,它在生态上唯我独尊、崇尚自然,强调利用自然资源,依靠手工进行制作,生态型生产方式,能源消耗少,就地取材,因材施艺,有着既传统又现代、和谐与协调之生态魅力。

  4.外在物态的艺术价值。民族旅游工艺重要的标准在于其形态的艺术性,竹木民族工艺能够更多地展现其形态的艺术,满足其旅游群体审美需求和生态文化体验需求等功能要求。

  (二)传统竹木手工艺融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开发积极意义

  传统竹木手工艺是当地劳动人民创造灿烂的文化之一。千百年来,当地少数民族在其劳动实践中充分利用地域资源生产手工艺品,一是满足为自己日常生活之用,二是进行货币的相互交换以取得发展资金,随着社会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改善,在生活工艺品上同时追求“用”与“美”的两大价值观,从而在推进生活工艺品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创造了无数制作精美、千姿百态的民间竹木手工艺品。这些传统手工艺,上至远古原始人群的干栏民居,下至近现代产品均是人类及少数民族谋生的主要途径。同时,这些千姿百态的竹木手工艺,承载着民族文化及其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文化与经济密切联系和相互融合,形成生态产业,可影响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为经济和社会活动注入文化内涵。当前,对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具有跨历史性的意义。

  三、国内外其他地区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实践和经验

  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西方就开始了范围广泛的“手工艺复兴运动”,二十世纪后期以来,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已成为许多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日本、韩国把传统民间艺人视作国宝,称为“文化财”。我国台湾地区则实施了“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将民间艺术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5]

  近年来,湖南绥宁以毛竹手工艺产业走出了一条山区脱贫之路,一批竹木工艺生产厂家在湖南绥宁开办竹木工艺产业。银山竹业竹机制炭制作方法、中集湖南公司竹木胶合及其生产方法、丰源竹木条纹彩色运动滑板及生产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中集湖南公司竹木复合结构理论的创新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丰源竹木、中集湖南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6]跨度600年金陵折扇是南京地区传统手工艺竹木扇。“早在宋代,南京制扇业就已远近闻名。明初,朱棣欣赏金陵折扇工艺,下诏令宫内工匠制扇。从此,折扇自内传出,遂遍天下,无论宫廷或民间,使用折扇的习俗一直影响至清代。竹木折扇由南京栖霞农民在农闲到夫子庙为扇铺制作折扇或提供货源,成为制扇匠人的集散地,折扇更是成为南京秦淮文化的代表符号”。[7]这些都说明了各地利用竹木资源开发手工艺产业走出了一条山区脱贫之路和开创了竹木类工艺与文创融合发展模式的实践与经验。纵观古今,竹木资源及工艺大有作为,不可小觑。

  四、融江流域贫困山区发展竹木类传统手工艺的优势

  (一)融江流域贫困山区发展竹木手工艺作为主导产业的有利条件

  1.融江流域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融江流域位于广西柳州北部地区,北靠贵州从江县和湖南省怀化市,东临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西接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南连柳州市柳城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全流域人口113多万。全流域包括融安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10003平方公里。其中,融安县属广西贫困县,其他两县均属国家级贫困县。全流域居住着苗、瑶、侗、壮、仫佬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境内有国道209线和321线、枝柳铁路、贵广高铁贯穿三江境内,融江至柳州航运贯穿全境。融江河是柳江上游的主干流,是西江的母亲河,处在广西民族风情旅游区的中心。

  2.丰富的经济竹、木林资源。经济竹木林物种资源优势是发展竹木产业的基础,融江流域贫困山区最大的优势就是自然物种资源丰富即经济竹林、杉木林覆盖率达70%。植被为阔叶林,主要树种有马尾松山、毛榉、青冈栎、麻栎、荷木、枫木、山槐等。人工经济植被主要是杉木林、竹林、油茶林等。[8]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种植的杉木和毛竹经济林业居全国首位,还有许多植被类,如实心竹、斗笠竹、船竹、苦笋竹等被誉为“杉木之都”和“竹海之乡”。当地杉木和毛竹生产、加工历史悠久,是我国竹、林业重点林区,是西南地区杉木、毛竹生产基地。

  3.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融江流域处于湘黔桂民族走廊及旧石器时代“柳江人”文化中心,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开挖的灵渠大运河、获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瑶族“龙脊梯田”也近在咫尺,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大聚集区,成为一个独具风格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大区。这一有利条件为竹木类工艺产品开拓民族文化旅游市场和开发体验型文化休闲产业奠定了基础。

  (二)融江流域貧困山区发展竹木类民族手工艺产业的优势

  1.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厚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厚实底蕴是产业发展的根基。传统竹木手工艺自古至今,以生活化、符号化来表达民族文化内涵。地域特性与民族文化符号成为竹木编织工艺打入国内外市场的利器。鲁迅在《致陈烟桥》一文中讲过:“无论什么东西,只要跟‘民族沾了边,仿佛就走出国门与世界有了联系”。即“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9]81。这一观点对融江流域竹编和木制工艺品的国内外市场化颇有指导意义。进入新时代,人们追求原生态和民族文化性的产品以满足心理需要,本土产的竹编和木制工艺品只要经过精心的民族文化的渗透包装,将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那些神奇的审美信息,以全新的文化模式呈现出来,必定会在市场上占有一席领地。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民族的基本特征就是民族文化,融江流域作为广西一个民族文化大区,应该积极发展民族工艺产业,努力使其成为富于国际性意义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的载体。

  2.技能型人力资源充裕。知识与技能劳动力资源充裕,为竹木工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地50岁以上的少数民族村民几乎人人均能掌握木匠和竹编的基本手艺。在复制民族传统服饰、银饰手工艺上50岁至70多岁的匠人也大有人在,给手工艺产业的开发沉积和准备了技能与文化。

  3.规避风险。竹木手工艺是规避风险的优势产业,一方面,它不受季节、气候和生产条件的限制,农闲及夜间均可生产,以自有原料为主,投资视生产规模而定,可大可小,属于价廉物美成本较低的经济型产业,无资金投入风险。另一方面,原料质轻水面浮力好,防腐蚀,不易碳化,耐收藏。

  五、民族传统手工艺融入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开发模式探索

  竹、木类手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的一部分,是融生态资源要素、文化要素、环境要素为一体的文化经济和生态经济。融江流域贫困山区把传统竹木手工艺纳入产业开发,是激活传统工艺、大力培育新型产业、推进民族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贫困少数民族幸福值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走“用己之长,补己之短”的一条产业扶贫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发展模式。

  (一)传统竹木手工艺融入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开发的模式

  1.以现代设计助其传统工艺“活化”与转型。换言之,“活化与转型”就是要为传统竹木工艺寻求新的生命、拓展新的价值、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开辟新的用途路径,使存积于农村的传统民间艺术转变为地域内独一无二的文化载体和转型为展现民族文化风采的生态型地理标志文化产品。

  2.传统兼具现代交织融合模式。从西瓯根祖“榫卯木作”造物文化中寻找当地农耕文明的新经济发展范式,在传统的“造物”中寻找新需求的推动力。最为典型的原始生态产业:如,“一瓢水”转之而成了茅台,寓意贵州,“一片烟叶”转之而成玉溪烟,联想到云南,“一堆土石渣”转之而成青铜器或瓷器,象征中国古代文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初期,一个“红塔山”品牌带动一个城市的经济与名气,古代一堆泥土之瓷器推动中国工艺文化走向世界,这类产业开发的创新视角,就是值得借鉴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3.造物的需求功能属性和精神价值交织融合模式。追求物质实用属性和精神价值属性的造物文化观,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明朗化,人类为了生活和生存制造一切所需要的工具就有了美化生活物品的创意思维。新的价值当下,造物艺术格局追求多样性与文化性需要,在具备实用性的前提下将物美化,强调装饰审美性与物品实用性的统一,提高造物与艺术的活力值。

  4.数字技术与产销链交织融合的协同模式。培育新动能,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推动山区贫困人口按时脱贫的重要一环。信息技术的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发展,面对新时代,融江流域民族山区贫困乡村必须适应信息技术新趋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新动能,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扶贫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个与新时代高度适应的便捷网购协同空间,建立起生产与消费需求有效对接、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和供需双方高度平等和自由化的合作商业模式。

  (二)民族手工艺融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开发的主要途径

  1.“突出竹木元素”,创建产业示范园区。制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竹木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围绕竹林、杉木资源的综合利用,推进竹木工艺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与开展国际战略合作,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东盟国际竹木产品交易中心,推动竹、木“两大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借助高新技术企业,对竹木进行精加工,形成年竹木加工量3000万根以上的生产竹木装饰纤维板、竹木工艺品、竹木生态家具、凉席片、生活用品、竹木器物文化产品的能力和年产值15亿元的三个流域县集中示范园,促使“竹子、杉木之乡”向“竹业、木业产业之乡”转变,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化。

  2.农村产业生态化。以竹木工艺为生态产业,传承生态文明,助力融江流域绿色发展。着眼“旅游+竹木业”新业态,积极融入全国旅游产业发展之中,强化产品研发和设计,创新工艺技术,着力推进竹木文化产品精深加工,提供多样性的竹编和木制旅游产品;要对标现代化示范加工基地和旅游景点的要求,对生产厂区提质升级,建立竹木文化展厅,将融江流域打造成毛竹、杉木产业标准化生产加工区和竹木文化生态工艺展示新景点。

  3.“跨行”融入与文化移植开发相结合,促进传统竹木工艺重生。通过文化移植把具有原生态特征的民族文化艺术移入到产品中,凸显民族文化延伸资源的经济价值。一是坚持手工艺产品的文化性要素,开发产品必须植入民族传统文化,使得更有文化承载性。二是重现其民族文化,让传统竹木工艺重生。在产品设计中结合现代人们的多元化需求,用特有的“穿越”设计手法,从民族服饰形态及色彩与图案、银饰形态寓意中转化形成具有视觉冲击力和美学意义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符号,以当代流行形式展现民族文化基因,使其获得具有地域风格与民族气质的工艺产品。

  4.复兴民族传统手工艺,使其回归生态财富理念,让民间竹木类工艺获取稳定的“财富”动能值。传统竹木类手工艺自古以来就是融江流域山区少数民族维持生计、养家糊口的手艺与产品,是构成农业社会的经济、文化形态的组成部分。竹木手工藝作为农民的农闲经济,让其重归财富属性,在今日仍具有积极意义。

  5.农民百业资源化,注重资源性要素和因地制宜。手工艺产业开发应是该流域资源丰富类产业,更要因地制宜。一个时期以来,融江流域山区扶贫产业搞养殖和农产品种植,但由于各个县域环境、气候均有差异,搞同类产业就会“水土不服”,患上“不服症”使得贫困农户血本无归,产生抵触情绪,政府变得费钱、费力不讨好。扶贫产业必须与环境、气候条件相适应,否则产生不良反应。因此,扶助产业开发应因地制宜并注重其地域资源丰富类产业,让山区贫困群众得到无风险的收益。

  六、推动贫困山区发展民族特色手工艺产业的策略

  融江流域贫困山区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产业和家庭经济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应当选择“资源型”和“无风险型”的产业。建立起生态资源与金融资本互动与融合的多样性产业发展保障制度,使之行于正确之道上。

  (一)坚持政策引领,强化制度保障,以示范促创建

  复兴传统文化,振兴民族传统工艺是新时代的呼唤,应以制度建设促进示范创建,引导竹木手工艺以新的业态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传统文化的走向探索一条新路。必须构建起富有动力和活力的竹木手工艺生态产业发展体制和模式,创建新型產业引导体系,完善产业规划制度和推进扶持政策体系建设。一是把绿色的手工艺产业作为山区贫困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作为满足广大城乡居民新的消费升级的重要内容,开展多样性的示范创建,推动产品提档与升级;二是培育生产区和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推动贫困小农户与现代企业和设计部门有机衔接,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有竞争力的区域公共品牌产品,扩大全域优质绿色产品影响力。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经济收入构成方式

  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实施乡村振兴新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前提,更是核心目标。在调查中发现山区贫困乡村,在持续几年的扶贫中大多数村民仍没有形成稳定的、可持续的脱贫主导产业。送养百只鸡、十头羊尚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更不可持续,收入的构成仍然以外出务工获取。为此,必须调整产业与经济结构。一是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大力发展竹木资源型绿色生态产业。二是借助传统手工艺复兴的契机,合理调整深度贫困山区群众的谋生方式与家庭经济收入结构,发展竹木工艺文化新型经济,改变山区农民收入的增长构成方式,夯实增收渠道。

  (三)构建新的生态资源与金融资本融合方式,以资源作为资本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以生态资源股权进入融资,将资源转变为资产,构建新的多元性的经营主体和产销对接方式。使民族特色手工艺绿色产品产得出、销得了,必须尽力契合广大城乡民众对民族特色手工艺生态产品质量、品种的多样性、消费便捷的追求,加快产销方式创新,建立集加工、流通于一体的新型融资供给链机制。建立村屯层次的线上线下产与销的流通销售网平台,加快发展互联网的新零售,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定单销售,推进产品线上服务与现代物流深入融合的直接配送模式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

  (四)从“技”与“术”入手,强化乡村振兴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

  近30年来,由于竹木“资源的贱卖”,山区农户对竹木工艺编织与制作技术不感兴趣,造成大量青年外流务工,缺乏竹木工艺编织和制作技艺,也造成竹、木资源成无用之材,竹、木工艺随之衰落。美国学者温德尔·贝瑞(Wendell Berry)有过经典评述“一个好的农民是一种文化产品;他是经培训而成就的,他身上体现了时代人的要求,也是几代人的经历造就了他”。贝瑞揭示了农耕活动的精神价值与农耕活动的文化性及其一个技术型农民的价值。因此,必须在“术”之能力上下功夫,使每位农户具有竹木工艺开发能力和掌握编织制作方法,使其“富于技”。一是强化专业技能培训,使山区农民全员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技术能力。二是注重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民间和高校工艺美术师、艺术设计师的创新设计引领作用,编撰教材开设课程,培养青年一代的工艺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三是政府应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帮助山区农民获得工艺美术师、艺术设计师一对一的服务,提高山区农民“技”与“术”的能力,确保贫困民族靠技能脱贫与致富。

  结 语

  从新石器时代的木作干栏巢居至战国竹片记事书写,到宋代竹编器物观赏、把玩,今日家居装饰、物品外包装和收纳,竹木器物远超出实用性,蕴含艺术之美和文化内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颁布,为民族地区开发竹木手工艺文化扶贫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当下民族特色手工艺也需依赖于智力技术,利用现代设计将传统民族工艺“活化”开发与转型是一种必然。坚持以资源型产业为基石,以优秀民族文化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新动能,倡导多元化资源整合式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将成为决定传统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强化知识与技能能力建设,提高山区农民致富的能力值,才是可持续发展之根本。

  参考文献:

  [1] 沈海晖.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Z].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

  [2] 〔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宋〕苏轼.苏轼诗集合注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 魏华.略论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干栏式建筑[J].世界文物.2013(2).

  [5] 龙耀宏.民间传统技艺与传统村落的文脉传承[J].贵州民族报.2016(12).

  [6] 向云峰,何超.湖南:产业扶贫看绥宁 竹林里擦亮的生态底色[EB/OL].(2016-06-17)[2019-12-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3485350108107812&wfr=spider&for=pc,2016-06-17.

  [7] 魏薇,倪世金.金陵折扇是代代匠人的审美智慧[EB/OL].(2018-07-17)[2019-12-05].http://www.js.xinhuanet.com/2018-07/17/c_1123134161.htm,2018-07-17.

  [8] 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总体规划[Z].柳州,2012.

  [9]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Abstract:To controlpoverty and imple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it is fundamental to select the most suitable and sustainable industries for mountainous ethnic villages with inherent disadvantages. Historically, bamboo and wooden folk art utensils have become the symbol of ethnic culture in the Rongjiang River Basin. In the 1970s, they were the main source of income in the local area but gradually declined in the 1980s. Nowadays, the trend of ancient fashion is back, close to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chasing the green ecology, and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craftsmanship has revived. It is necessary to embed folk art products into culture for "ac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transform ecological resources into ecological capital, enter the capital market, and lead the revival and trend of Bagui traditional craft culture with new business formats and models, making it an advantageous cultur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y.

  Key words:bamboo and wood folk art; ecological industries;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new kinetic energy

  

本文由中国期刊网首发,一个权威专业的学术论文发表知识网。

文章名称:贫困山区传统竹木类民族工艺文化产业的活化性开发研究

文章地址:/fbzs/qkzs/nongye/594.html

杂志社合作

十年平台,长期与1000+杂志社保持着合作伙伴关系

协议保障

可签署保密协议,不透露用户信息跟踪进程,保护个人隐私

期刊种类完备

为您提供较新期刊信息,覆盖大部分地区行业,满足您的要求

实体公司

对公企业账号,放心信任,工商部可查。注册资本金500万

期刊导航

论文发表加急通道

内容推荐
消除重庆市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几点建议
解读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玉米种植区的推广
浅议动物卫生监督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
试论我国现代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嵌入性视角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适应性调适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容村貌提升整治设计探析
论生态农业的边界、原理与应用
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村民获得感对其参与基层民主选举的影响
关于引黄灌区泥沙资源利用的探讨
精准扶贫的绩效评估研究
基于耕地分类保护下的农业资源精准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