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网 专业从事评职称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征稿,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发表等学术咨询服务

撰写文学类毕业论文步骤详解

来源:中国期刊网 分类:文学 发布时间:2021-06-01 浏览:0
写作在大学生活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研究型大学中,学术是大学生活的一种训练方式,而写作则是学术的主要呈现方式,写作能力是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应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
 
学术写作,不是工具性写作,不是创意写作,也不是文学性写作。它本质上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缜密性、理性化、说服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于2019年推出学术写作指导计划,在这个学期组织了学术写作系列讲座,由来自不同专业的擅长学术写作的教师,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如何形成问题意识,如何组织布局,如何分解问题以及如何考虑读者。
 
2019年4月16日,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访问学者段怀清的讲座以“文学论文的几种常见形式”为题。
段怀清,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访问学者。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近现代文学关系以及比较文学。学术关注为:中国文学中的语言问题; 从晚清到五四;“西学东渐”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中文基督教文学;清末民初的留学运动与留学生文学;江浙沪地域文化与晚清以来的都市通俗文学;近现代上海文学等。
 
段怀清的讲座涉及到文学阅读及文学研究的方式,以及文学论文尤其是现代专业性、学科化文学研究论文的几种常见形式及写作实践,且有意传递这样一种或更多意图,那就是形式本身并不能独立自足地完成自我表达和意义建构,也就是说,当代论文写作者在熟悉并使用学术论文的书写形式时,亦需要保持一定的自觉意识和距离感。形式本身并非是不辩自明的或自洽的。
 
段怀清,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访问学者。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近现代文学关系以及比较文学。学术关注为:中国文学中的语言问题; 从晚清到五四;“西学东渐”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中文基督教文学;清末民初的留学运动与留学生文学;江浙沪地域文化与晚清以来的都市通俗文学;近现代上海文学等。
 
一、引言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文学论文的几种常见形式”是一个命题作文,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难的话题。因为在我的学习和成长经历中,没有老先生跟我讲过文学论文应该如何书写,而我的经验则是多看别人的论文,看多了,也许就会熟能生巧。当我拿到了开设学术写作讲座的“作业”之后,我又想试着去做一做如何讲授写文学论文这件事。因为第一,从个人角度出发,也许能够借助这个机会再去学习,通过面对话题,进行自我总结,看一看自己这些年来在阅读、研究和论文书写的过程中,是否有一些有价值的体会或者发现。第二,我想和同学们交流一个观点:形式当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任何形式都不足以自我说明。换言之,论文只不过是意义的表达过程当中协助我们进行意义建构的一种工具或者手段。我始终认为文学论文就是一种写作形式,既然是一种形式,它就依然脱离不了工具的功用和色彩。所以我在今天的讲座展开之前想先提醒同学们,在今天高等教育体制当中,论文形式的教育和训练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形式的意义也是有限的。
 
文学论文的写作,首先从阅读——而非形式开始。什么是阅读?耶鲁大学著名学者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在《西方正典:伟大作家与不朽作品·中文版序言》里,曾对此有这样的定义:“阅读在其深层意义上不是一种视觉经验。它是一种认知和审美的经验,是建立在内在听觉和活力充沛的心灵之上的。” 这一要求提醒我们,真正的阅读,源于内在自我的建构和培育。在这样的阅读下,读者内在的、长期被压抑、被忽略、被阻碍的内在的自我,才可能被激发出来。如此,阅读经典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解放的过程、一个内在自我的完善过程。如果把这种“阅读”扩大到不同的学科领域,那么一个学者的研究,也从这样的“阅读”开始。学术研究不仅是形式问题,更关乎自我——我们会在这样的不断“阅读”中,寻找和建构出一个学术自我。
 
二、文学论文的现代处境
接下来我简单地描述一下,在我个人的理解和思考中,文学论文和文学阅读的现代处境。
20世纪是西方文艺思潮大泛滥、大繁荣的世纪。在西方文学史和文艺理论史上,大量的思想学说在20世纪生成、传播和被接受。但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我感觉到越来越困扰的一个现象是——在20世纪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它们带给人文学术的到底是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抑或两者兼有?我想现在大概还没有到盖棺论定的时候,但是在我们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包括论文的书写过程中,我们会面临这样的一个困扰:我们所要遵循的一些形式上的要求,是和文学一起与生俱来的吗?还是后来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强加给文学研究和文学论文的书写的呢?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提两位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家的思想,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与体例格式不断成为一个时代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术规范之时,他们依然倡导文学的特殊性——或者说所谓的“文学的例外”。这两位学者是师生关系。一位是欧文·白壁德(Irving Babbitt),他是19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教授,他的一些学术思想后来通过吴宓、梅光迪、梁实秋、林语堂这一批中国现代作家、现代文学批评家、现代学者传入中国。另外一位是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当年在哈佛大学念书的时候修过白璧德的课程,白璧德的思想对他有一定的影响。但是T.S.艾略特的思想应该说远远突破了欧文·白璧德思想中的保守性。
 
随着现代学术体制的建立,在上述“真正的阅读”之外,又有职业化的阅读。它更多指向体制化的学术生产要求,阅读的目的是生产一种可供检视和评价的学术产品。如此,文学阅读和文学研究的方式与其他学科趋同,其特殊性亦随之被弱化了甚至消失了。面对这种情形,这对师生都表达过自己的忧虑和警惕,也实践了另外的可能性。例如,艾略特个人极具思想与语言个性、保留了部分传统性的言说方式,以及将文学批评扩展到了人生及社会层面的广阔关怀,都不同于当今一般学院论文的写作,与社会和自然科学论文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这样一种风格化的学术写作实践,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另外一种范式的启发。
 
艾略特的写作说明,科学研究的范式,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一成不变的。在中国现代学术范式的建立过程中,胡适和鲁迅是两个重要的人物。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中,余英时先生曾论述过胡适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范式意义。这一借鉴西方学术规范而建立起来的现代学术范式,影响至今。另一方面,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写作,又呈现出现代学术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它既不同于传统学术书写,又极大保留了写作者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形式和规范的意义是有限的,它既不能取代“真正的阅读”;本身也是历史化的产物,不是唯一的。艾略特和鲁迅的学术实践,也提醒我们,文学区别于其他自然、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同时也显示出文学研究中实现这种特殊性的可能。
 
同学们在进行学术研究,特别是学术表达的时候,一方面固然要去注意规范的体例格式和形式的要求,可同时也不要忽略了一点,即任何学术的前提都是一个学者的自我表达。任何形式、任何规范、任何体例格式都不应该成为一个学者自由地表达自我的障碍和限制。否则,这样一种体例、格式或形式就是有问题的。因此,“文学例外论”就是提醒我们,在一个学术生产和知识生产已经日趋体制化、制度化的学术环境中,学术个体的自我表达仍然有价值,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如此。
 
三、文学的研究形式
接下来正式进入到所谓的文学论文的几种常见形式中。文学论文的形式一般跟文学研究的方式相关,我们有什么样的研究形式就会生产出什么样的表达。有什么样的表达,就会有跟这样的一种表达相适应、相匹配的表达形式。所以我想跟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在20世纪的人文学术,特别是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两种研究方式。这两种研究方式也是在西方文学理论界具有一定共识的学术观点。
 
这两种研究形式就是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这两种观点都见之于韦勒克和沃伦两人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文学的外部研究主要指的是什么呢?引申到我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的课程论文中,大多数同学提交的论文都是和文学的外部研究相关。比如研究巴金的《家》的时代背景,包括研究《家》里面的家庭制度或社会结构,《家》里面的青年问题,家庭问题等等。所有这样的一些研究的视角、研究的方法,如果用我们文学领域里面比较规范的表述来看,就是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本身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的问题,只是不同的方式。
 
《文学理论》
文学的外部研究领域及方式,最常见的大概有这样几种:
文学和传记。文学传记是什么呢?例如,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观点,就是认为《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的自传。这个研究的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外部研究的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即把文学作品,比如一部小说,包括一些诗歌作品,看成是一个诗人、一个小说家个人的成长、思想、情感的生平经历。
 
文学和心理学。同学们在讨论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的时候,很多同学会基于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一些成果,来对文本、作品当中的人物行为心理、行为动机进行解读。这在文学和社会的研究方式中同样非常常见。比如我们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时候,我们会把莎菲的个人心理和这个时代的青年女学生具有的一定普遍性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去考察。
 
文学和思想。这种研究方式非常普遍,如果同学们熟悉1949年以来一直到80年代这3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大多数文学研究的论文,你会发现它们基本上有一个比较相近的体例格式,这种体例格式都是以一种特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研究。
 
文学和其他艺术。同学们写作论文的时候,也有研究到文学和声音关系的。特别是做诗歌研究的,会从声音的角度去做研究。其他的艺术,比如绘画、书法等等,都可以和文学相结合。


 
文学的外部研究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借鉴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这正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带给学术研究的一种公共产品。它不仅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而且渗透到社会科学,甚至于人文学术,包括文学研究领域。我们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找到了若干条理由,这些都是因,然后得出的果就是那样的结论。一部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文学作品,被用这样的一种确定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模式和文学的表达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一种研究,一直到现在,其中有一些依然是有活力的。

关于文学的内部研究我们稍作展开,这也是韦勒克和沃伦在他们的《文学理论》一书里比较推崇的。在他们看来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学研究,就是所谓的文学的内部研究。换言之就是把文本看成是一个自足的存在,所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研究就应该围绕这个文本来一点一点地剖析和展开。
 
那么在展开的语境里,有哪些研究方法呢?比如文学文本中通过想象虚构而创造出来的世界,那个世界不是我们这个世界,而是我们在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自然主义文学作品的时候,作家复制的、摹写的一个对现实世界、真实世界、外部世界的一种直接的复写的世界。可是在强调文学的内部研究的理论家们看来,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学,富有创造性的文学,不是对外部世界、真实世界的一个简单的复制和摹写,而恰恰相反,是通过想象和虚构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叫做the other world,是“另外一个世界”。一个作家的创造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所想象和虚构出来的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丰富的世界。
 
四、文学论文的常见形式
接下来讲一讲在文学研究的领域里常见的三种论文写作的形式。
 
第一种,最常见的就是考证类的论文及其延伸,或者说及其变体。所谓考证型的论文,就是比如一个故事的原型、流变是什么样的,这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当中非常常见。比如《水浒传》中梁山故事的原型、流变等等,然后在不同的时代围绕这一故事,又延伸出来什么样的不同的文学文本。这就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考证型的研究形式以及论文形式。还有比如人物考或者人物研究,比如《莺莺传》里张生的原型考,有研究者从作家和传记的研究角度生成了一些研究成果,认为《莺莺传》这个作品就是元稹的自传。再比如从《莺莺传》的研究里,我们也可以延伸出中国文学中始乱终弃的话题。循着这样的一种叙述模式的研究,我们也可以生成出一些带有一定的考证性质和色彩的这一类型的论文。
 
《莺莺传》
第二种,文本解读类论文及其延伸,或者说及其变体。我觉得这是同学们在写论文的过程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或者说特别值得大家去用功的形式。这也是在前面提到过的循着文学的内部研究所衍生出来的一些文学论文的表达形式。在这里我列了两组鲁迅的作品,左边的一组《孔乙己》、《药》、《明天》、《阿Q正传》、《白光》、《祝福》和右边的一组《狂人日记》、《孤独者》、《在酒楼上》、《墓碣文》和《过客》。
 
我们注意到左边的这一组作品,主人公基本上都是一些不自觉的小人物。这些不自觉的小人物,他们有一个比较相同的命运,都是被时代淹没了,淹没最后不一定就是死亡,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的命运结局。但右边的这组作品是另外一种类型,它们中的人物跟左边这一组作品人物的生活时代,大体上相同,但是他们的道路却不同。如果说前面都是一些不自觉的小人物的话,那么右面的这样一些人,虽然也可以说是小人物,但是他们是自觉过或者说清醒过的,但是绕了一圈之后,还是回到了原点,人生只不过是这样的一种形态。面对这样的一种形态,努力的意义或者抗争的意义又何在?这是鲁迅在右边这一组作品当中提出的和左面这一组作品不同的思考。对这两组作品的解读,我觉得我们就必须深入到文本当中,而不仅仅只是徘徊在、周旋在文本之外。

在上述左面的一组文本中,小人物、病、药以及死亡等意象很常见,他们共同建构出来鲁迅小说文本中的世界。这是鲁迅小说当中那个世界,我们回应前面提到的,就是韦勒克和沃伦提到的内部研究里面,一个作家真正意义上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创造,在于他们虚构和想象创造出来那个世界。一个由小人物、疾病、药以及死亡所生成的想象、虚构出来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又是如此的鲜活和真实。特别是当小说文本的叙述逐步展开之后,对于这些意象和隐喻的考察分析,也就是对鲁迅小说的意象世界独特的话语系统以及文学性所展开的研究、阐述。具体而言,在《药》、《明天》当中直接描写了“病”与“药”,在《孔乙己》、《阿Q正传》以及《祝福》中写到了濒临死亡及行刑,在《白光》以及《祝福》中还描写了“疯狂”。想象一下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们所生存的那个世界——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鲁迅的小说,不仅“发现”并描写了一大批小地方的小人物,而且还通过描写这些小人物被生活所淹没的存在,揭示出某些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被生活表象所暂时遮掩的惊人真实。
 
为什么鲁迅小说中会让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一大批小人物“出场”?他们的出场亮相,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和现代文学来说意味着什么?由他们所生成的一个“世界”又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这一“世界”对于由“帝王将王、才子佳人”所占据的另一个“世界”的文学想象与叙述来说,又构成了怎样的反差与挑战?在《药》、《明天》、《白光》与《祝福》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一个富有隐喻象征的意义链环?我想循着这样一些问题进行追问,也许可以找到我们进入到对于这样一组文本阅读的一个入口,或者说钥匙。
 
与上述追问相关,鲁迅的小说文本中常常直接描写死亡或者隐喻了文本中的人物的死亡结局。“死亡”无论是作为一种题材、一种人物无法摆脱逃避的现实命运亦或一种主题,在鲁迅的小说审美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哲学启示。与此相关,鲁迅小说中直接或间接存在着的“救命”与“救人”隐喻,亦由此而得以落实,而不是一种苍白虚弱的空洞象征。而与上述一组小说形成某种对应及对话关系的,是鲁迅下面一组文本:《狂人日记》、《孤独者》、《在酒楼上》、《墓碣文》和《过客》。
 
与第一组文本不同的是,这一组文本中的“人物”,或多或少带有一些觉醒者、探索者、先行者甚至于牺牲者的色彩,也因此,他们的“命运”,或由他们的存在所揭示出来的那一个“世界”,与第一组小说文本许许多多的小人物们所组成的“世界”之间,存在着或生成出怎样的关系,这也是阅读解析鲁迅小说写作的值得思考探索的一个领域。在《狂人日记》这一组文本中,更多涉及到的,并不是可预见或尚未及的“死亡”命题,而是生存的意义、寻找意义以及重回原点的徒劳空虚及无意义。由此亦揭示出鲁迅的小说及散文诗中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等深刻的体验、敏锐的洞察与深入的思考。更关键的是,鲁迅的叙述文本,并非是一种哲学式的思想文本,而是艺术地解决了思想如何融合转换成为一种具体的生活、生命体验与感觉,并通过一种想象、虚构的方式创造出文本世界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鲁迅的小说作品,其中的思想性、哲理性再强,也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哲理文本,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思想文本,而是一个通过文学形象,通过虚构和想象,通过文学语言建构出来的文学文本。因此同学们在讨论鲁迅的文学作品中的哲理性、思想性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感觉的生成机制。一个作家都是通过生活经验,一点点生成我们后来所阅读到的文学文本的。一个作家的生活体验与后来所读到的文本中的哲理性和思想性之间,其实是有很远的距离的。我们对一个文学文本的哲理性、文学性的研究,不是简单地发现和指出一个文学文本的哲理性和思想性,而是要在讨论一个文学文本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过程当中去发现、去描述,甚至去分析和讨论思想性是如何通过那些鲜活的意象来完成的,是如何通过一些具体体验,如何通过一些细节性的描写,如何通过我们所说的矛盾性的、戏剧性的故事冲突来完成的。换言之,一个具体的文学文本,我再一次提醒,不是一个纯粹的哲理性的思想文本,这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的。对于上述两组文本的分析研究以及所形成的论文形式,其实就是对鲁迅文本的意义世界和文学世界所进行的内部解读与阐释。
 
第三种,理论+文本类论文及其延伸。也就是找到一种文学理论,然后从这个文学理论入手,以文学理论作为背景或者说工具,来对具体的文本进行解读分析。
 
这样的论文写作方式,今天依然很常见。这种论文的写作形式里有写得非常好的,但是写得好的那种论文,一定是论文的写作者,把他所借用的那一套理论话语真正意义上吃透了,真正意义上化解了。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化解一套理论话语的过程和结果,而不是生吞活剥式地拿一个理论话语,就像是举着一把明晃晃的大刀,非常粗暴地来对一个文学文本进行基于理论背景的肢解。所以大家注意我在理论和文本中间用了一个加号,我之所以要用这个加号,就是提醒同学们用加号的这种类型的论文写作是比较差的,最好不是加号,而是像我们的太极图。我们的太极图中间有一条线,那一条线是什么?那是一个动态的、转换的一条线,能够把理论和具体的文学文本的分析讨论、自我表达和书写融合在一起。这样一种以理论为基础,以理论为背景的论文的书写,应该依然是有意义和价值的。20世纪之前的文学论文的书写,会借助于比如古典主义的一般原理,借助于启蒙主义一般思想,包括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一些原则,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评价和书写。进入到20世纪之后,我们现在可以借用的还有更多理论。以这样一些理论话语作为一种研究的范式、背景或依托,来进行文本的阅读或者说文本的解析,包括论文的书写,也是颇为常见的。关键是,在书写论文的过程当中不要把理论和文本的阅读研究中间用加号的形式,最好是用这个太极图中间动态变化线的形式表达出来。
 
我上面所提到的这三种文学论文的写作形式是比较常见的,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形式,是我前面所提到的三种形式的延伸。此外,还有混合类的论文,它里面既包含考证,也有文本解读,还有理论的引入和展开。这样的论文更加常见,事实上,文学研究论文往往不会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而需要将史料、文本阐释、理论运用结合起来,研究相关问题。
 
通过上述的范式,我们可以了解到一般文学论文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但是,我要再次强调,有价值的文学论文,并非先从形式出发,而要从问题本身出发,再择取相应的研究视角和手段;在符合学术规范的同时,又不失思想个性。在学习和进入范式的时候,还是想请同学们记得开头的提醒:形式的意义是有限的。

本文由中国期刊网首发,一个权威专业的学术论文发表知识网。

文章名称:撰写文学类毕业论文步骤详解

文章地址:/fbzs/qkzs/wenxue/13535.html

杂志社合作

十年平台,长期与1000+杂志社保持着合作伙伴关系

协议保障

可签署保密协议,不透露用户信息跟踪进程,保护个人隐私

期刊种类完备

为您提供较新期刊信息,覆盖大部分地区行业,满足您的要求

实体公司

对公企业账号,放心信任,工商部可查。注册资本金500万

期刊导航

论文发表加急通道

内容推荐
移动有声阅读场景分类与场景应用路径探析
国土空间规划的哲学问题
浅析文艺电影的市场化传播策略
面向中学语文课堂的高师外国文学课程特色教学
文学论文怎么写
传统智慧和日常经验,中国当代文学意味着什么?
撰写文学类毕业论文步骤详解
电影人生哲学
老舍小说《骆驼祥子》的写作伦理及“实验主义”
对中国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热的冷思考
苏轼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思想发微
生态批评视野下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新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