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网 专业从事评职称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征稿,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发表等学术咨询服务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中国期刊网 分类:医学 发布时间:2021-12-20 浏览:0
摘    要:目的:探究常频机械通气与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7月-2018年2月收治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103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甲组行常频机械通气,乙组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血气指标水平变化。结果:乙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甲组比较,乙组治疗后PaCO2水平更低,PaO2、pH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常频机械通气。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常频机械通气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临床疗效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1]。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见方式之一,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呼吸状态,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故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受到一定限制[2-3]。近年来,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该治疗方式属于一种新型通气方式,可通过持续呼吸气道正压来增加肺组织顺应性,将呼吸作用功减少,使得肺组织换气功能得到改善[4]。本研究为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效果,在该疾病治疗中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方式,并将其效果与常频机械通气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7月-2018年2月收治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103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甲组51例,男36例,女15例;胎龄27~33周,平均(29.86±1.05)周。乙组52例,男38例,女14例;胎龄26~32周,平均(29.75±1.02)周。两组患儿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患儿家长知情同意;(2)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排除标准:(1)不愿参与;(2)合并其他严重疾病。
方法:(1)甲组:所有患儿均经口气管插管,将呼吸机设置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在此过程中为患儿提供静脉营养支持,确保热量供应充足,同时采用抗生素行抗感染治疗,如有需要,还需采用丙种球蛋白行加强支持治疗,行0.5~1 h机械通气治疗后,对动脉血气指标进行测定,并对呼吸机各项参数进行合理调整,患儿病情有所好转后,将各项参数逐步下调,直到最后撤机。(2)乙组:患儿入院之后对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进行密切监测,确保体温稳定,将机体酸中毒情况纠正,对机体营养供应、电解质以及液体平衡进行有效维持,同时以药敏试验与细菌培养为依据,合理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将呼吸机设置为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模式,吸入氧气浓度设置为35%~60%,呼吸末正压设置为4~6 cm H2O,设置压力为0.4~0.6 k Pa,设置氧气流量为6~8 L/min。以患儿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为依据,合理调整各项呼吸机参数,确保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90%,动脉血氧分压(Pa O2)>60 mm Hg。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血气指标水平变化,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Pa O2、p H值等。
疗效评定标准[5]:(1)显效:经治疗,皮肤青紫、呼气性呻吟、三凹征等症状完全消失,呼吸平稳,四肢肌张力正常,皮肤温暖,X线胸片检查结果正常;(2)有效:经治疗,症状明显减轻,呼吸稍微急促,四肢肌力稍低,唇周出现轻微发绀现象;(3)无效:经治疗,症状未发生任何变化,甚至有所加重,X线胸片未见好转。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乙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血气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Pa CO2水平均降低、Pa O2、p H水平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甲组比较,乙组治疗后Pa CO2水平更低,Pa O2、p H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水平比较

讨论

临床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不少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多见于早产儿,与肺上皮细胞合成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不足有关。肺表面活性物质生成与释放量难以使得患儿日常呼吸运动需求量得到满足,进而降低了肺组织顺应性,减少肺功能残气量[6-7]。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见方式,虽然可获得一定效果,但因其需要插管,可能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败血症、肺出血、气胸等多种并发症,故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受到了一定限制[8]。鉴于此,本研究在该疾病治疗中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方式,结果提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常频机械通气。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究,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模式能促使患儿肺泡组织始终处于正常开放状态,通过将肺组织的换气生理学功能改善,使血氧饱和度提高。其次,该通气模式还可对胸壁活动稳定性进行有效维持,避免胸膜不协调活动出现。除此之外,采用该通气模式进行治疗时,患儿肺泡组织一直维持扩张状态,能将肺组织表面活性物质消耗量明显减少,同时不会给患儿带来创伤,能对呼吸气道完整性进行有效维持,使得肺泡组织内气体交换过程得到改善,进而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常频机械通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卫帮.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与鼻塞式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对比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8):1316-1317.
[2]郝新华,贺红岩,王梦莹.高频振荡通气序贯不同无创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7):865-868.
[3]谢怀珍,董传莉,张兰,等.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6):750-752.
[4]Yang G,Hei M,Xue Z,et al.Effects of 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via a gastric tube on the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premature infants aged32 to 36 weeks[J].Medicine(Baltimore),2020,99(9):19216.
[5]苏超云,叶旭芳.肺表面活性物质、布地奈德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31):159-161.
[6]陈群娣,阳梅,张天英.鼻塞式同步间歇正压通气(NIPPV)联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J].北方药学,2020,17(4):10-11.
[7]Zhong YY,Li JC,Liu YL,et al.Early Intratracheal Administration of Corticosteroid and Pulmonary Surfactant for Preventing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in Preterm Infants with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 Meta-analysis[J].Curr Med Sci,2019,39(3):493-499.
[8]王华,许志有,林鲁飞,等.加热、湿化经鼻高流量氧疗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9,24(5):815-818.

本文由中国期刊网首发,一个权威专业的学术论文发表知识网。

文章名称: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文章地址:/fbzs/qkzs/yixue/14066.html

杂志社合作

十年平台,长期与1000+杂志社保持着合作伙伴关系

协议保障

可签署保密协议,不透露用户信息跟踪进程,保护个人隐私

期刊种类完备

为您提供较新期刊信息,覆盖大部分地区行业,满足您的要求

实体公司

对公企业账号,放心信任,工商部可查。注册资本金500万

期刊导航

论文发表加急通道

内容推荐
56℃灭活对生化激素检测结果的影响
心脏彩超诊断多病因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吞咽功能训练联合舌肌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观察
烟草中尼古丁加重他克莫司肾损伤的研究
中等长度导管在神经内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直接前路微创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及并发症的对比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在糖尿病眼底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优质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探讨
观察恩替卡韦与乙肝疫苗联合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效果与应用可行性
综合镇痛护理改善胃癌开腹手术患者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的效果分析
口腔种植牙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